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蔡幸珍老師是資深閱讀推廣者也是兒童文學作家,著有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和《東沙的守護神》,譯有《傷心黑洞》和《完美》。她經常上台北廣播電台「幸福生活館」和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分享故事,也常常到全國各地說演故事和演講,分享書的豐富和美好! 【現任】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華岡興業基金會故事師資培訓課講師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探索團體,《兒童哲學教室》第二課

探索團體
《兒童哲學教室》第二課
—淺談兒童哲學密集班第二天課程
蔡幸珍 2010.7.15

前一天的下課時間,有同學和楊茂秀老師討論關於故事媽媽的觀察員的角色問題。楊教授說到曾經他指導學生時,當時他的學生去帶領兒童哲學探索團體,而楊老師擔任觀察員的角色,楊老師在探索團體結束之後,馬上和該名學生談及剛剛上課的情形,有什麼需要檢討和改進的地方,結果,李普曼教授對楊老師說,這樣直接的談論,並不是很好,而且對該帶領者很殘忍,應該是楊老師要先把自己的觀察以及所想建議的事項,先以文字書寫下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確定自己的建議仍是如此之後,再給對方回應,等一段時間或是等對方也有書面的回答之後,再一起討論。


為什麼呢?因為經驗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理解。觀察員不要直接說出來,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地省思,然後才提出意見和帶領者一起討論。一方面也是謙虛的態度。觀察員並不是比帶領者好。有時候,好像觀察員給帶領者意見,好像容易有比帶領者厲害一點的心態,所以李普曼強調不要當時給建議,也是強調謙卑的態度,不要滿腦子想要指導人。這樣有人會問,如果不直接給意見,好像會忘記,還有就是書面的整理,也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李普曼教授的回答是好的東西通常都不便宜

另外,在兒童哲學裡會談到幾種不同的思考方式。一種是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一種是創作性思考creative thinking,還有一種是關懷性思考caring thinking 以及合作思考cooperative thinking。在楊老師的課程中,我們會實地進行探索團體的合作思考,針對問題、或是繪本、或是兒童哲學教材,進行探索,在共同探索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批判性的思考出現,可能會有創造性的思考出現,也可能會有關懷思考出現。針對某人提出的觀點,我們可以進行批判性的思考或是引發創造性的思考,可是同時也需要去尊重彼此的差異以及帶領人也需要在過程中關懷一些沒有表達意見的人,鼓勵他們發表意見。這種關懷思考也包含在談論的過程中,會有自身的生活經驗的導入,彼此之間也需要互相尊重和關懷。批判性的思考比較是在形式邏輯、非形式邏輯和推理方面等等的思考。創造性的思考則包含創造力、想像力、幻想能力、開放性的思考等等。關懷思考包含對別人的意見和尊重以及關懷別人的思考歷程和思考方式等等。而合作思考指的則是一群人合作去思考探索某些議題。以上是我個人的見解,並不是逐字紀錄楊老師的話語。

      在今天的兒童哲學課裡,我們玩了二個遊戲。一個是模仿遊戲。小孩子還蠻常玩的。至少我們家六歲弟弟和七歲的哥哥到現在還都常玩。一個人說話或是做任何的動作,另一個人完完全全模仿他的話語、聲音、動作和表情,有一點echo的效果,也有一點詩的味道。一個則是比較不常玩的遊戲:二人用問句聊天。不須要什麼內容或是主題,主要是每一句話都是問句。譬如:

A:你幾點到的?
B:你為什麼想問我幾點到?
A:你為什麼不直接回答我你幾點到?
B:我幾點到跟吃什麼晚餐有關係嗎?
A:為什麼要問晚餐的事情?
B1:因為我想知道。
B2:我想知道你晚餐要吃什麼?

若是回答的是B1就變成肯定句。遊戲就結束了。若是回答的是B2,就可以一直玩下去。因為我們習慣去回答別人的問句,所以就常會出現肯定句。還有,在與人聊天時,我們常講上下文有意義或是有邏輯的話,突然之間,要講句子和句子之間,上下文沒關連的句子,還真有點卡卡的。

第二天探索團體是學員中的二名老師淑芬和偉杰當帶領人,探索內容是兒童哲學教室第二課,他們設計的共讀方式很有趣。文章中的每一位同學是一個角色,老師是一個角色,旁白比較多,由二人負責,還有一個唸文本中的板書的角色。三個人一組共讀一個角色。共讀完,同學們紛紛提問,發言踴躍,淑芬和偉杰則輪流紀錄同學的提問。上課中,是寫全名的,基於某些因素,我只寫名字中的第三個字。

Q1:陳明宣和唐寧是朋友嗎?(君)
Q2:為什麼老師要把正課停下來,幫陳明宣解決問題?(惠)
Q3:數學好就應當去從事理工科的工作嗎?(婷)
Q4:數學不好的人,就一定不能當工程師嗎?(蓮)
Q5:考試很高分就表示很好嗎?(馨)
Q6:數學好或不好的界定標準是什麼?(鈴)
Q7:唐寧是怎樣的小孩?他會有勇氣去和他爸爸辯解嗎?(萍)
Q8:石老師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的特點是什麼?(
Q9:陳明宣為什麼要那麼在意唐寧是否認同他?(慧)
Q10:乘法和除法有什麼關係?(楊茂秀)
Q11:每一、任何、一切、任一意義都完全一樣嗎?(莉)
Q12:五年級的夏天民不會乘法和除法。唐寧為什麼不是驚訝而是不耐煩?(媛)
Q13:為什麼可以幫別人取綽號?(芳)
Q14:老師可以更改課程嗎?(如)
Q15:如何確定夏天民是五年級,因為文章中沒有提到?(慈)
Q16:「那又怎麼樣?」是什麼意思?(淑芬

第十六題是主持人淑芬有興趣的問題,她很想探討這問題,不過一直沒有人提出這問題。

寫到這裡,我想,看到這文章的人,如果沒有讀過《兒童哲學教室》第二課,不知道從這些問題反推回去,會覺得這是一篇怎麼樣的文章?下次有機會來玩一下這種遊戲好了。

我重點描述一下《兒童哲學教室》第二課好了。陳明宣是個愛思考邏輯問題的人。他發現所有貓是動物。可是將句子倒過來,變成所有動物是貓,就不成立了。 唐寧因為數學好,所以他爸爸要他將來當工程師,唐寧覺得很困惑。而石老師原本在上自然課,後來因為陳明宣提出以所有的句子倒過來會是真的,或是以沒有為句首的句子倒過來會是真的嗎的邏輯性問題,而暫時中斷課程,全班進入邏輯性問題的討論。

在提問的過程中,主持人淑芬每寫完一題,她會唸一遍,然後問提問人正確與否。主持人偉杰在過程中提到有人要幫夏天民講講話嗎?還有說再問最後二個問題,以及當他覺得學員問了好問題時,說了一次『好問題』。

列出所有的問題之後,淑芬問大家想討論哪一題。有人回應Q16那又怎樣那一題。於是大家從『那又怎樣』這一題開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有人覺得陳明宣像是小叮噹中的大雄而唐寧是阿福。也有人覺得這比喻很妙。我是覺得陳明宣是很愛思考的人,是會提問的人,並不代表他是什麼都不會的人,所以,我並不是那麼認同。有人認為唐寧的爸爸似乎言詞之間給唐寧空間,但是其實沒有,我也覺得唐寧的爸爸是要唐寧好好想他說的話,並且期待唐寧會想通然後順著爸爸的意思,並不是給唐寧空間去做決定。

討論一段時間之後,楊茂秀老師接起了主持棒,進行後續的討論。楊茂秀老師先唸一題,然後問原提問人為什麼要問這一題。我觀察到楊老師有幾種提問方式,一種是問提問人為什麼要問這個題目,請提問者做更多的背景說明,有時候,提問人反而說一說之後,會發現其實自己想問的是別的問題。一種是請提問人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如果提問人自己遇到這問題,提問人會怎麼處理。然後楊老師會問別人,你認同這種處理方式嗎?或是你有別的處理方式。還有一種是楊老師會直接問提問人你真的想討論這問題嗎。

我也發現楊老師不害怕停頓,不害怕安靜,楊老師在主持的過程中,也會去觀察誰說話誰很安靜,有時會走向某人示意他/她回答,或是用眼神示意,或是用言語示意。我覺得停頓也是一種邀約。邀請人發言或是讓思考比較慢的人有機會整理思緒。有時楊老師也會把一些類似或是相近的題目歸類,一起討論。因為在二堂課中,同學們都很好奇唐寧是怎樣的孩子,還有唐寧和陳明宣的關係等等,於是楊老師帶大家共讀《兒童哲學教室》第八課關於這間教室中的每個同學的個性想法的部份。

倪鳴香老師把楊老師的主持方式稍微就她觀察的部份,再Replay一下,她邀請我們去回想楊老師在唸完某一題目之後,他說了什麼或是他做了什麼事。如果以交響樂團來比喻時,主持人是指揮,每個參與者是樂器,倪老師要我們去回想楊老師是怎麼讓樂器發聲的。因為這個回想動作,引發楊老師建議這樣的探索團體課要錄影,要紀錄逐字稿。為什麼要錄影?因為每個人的回憶是不同的,甚至是沒注意到細節的。透過看錄影的影片,才能正確回憶細節,為什麼做逐字稿,應該也是如此,為了還原討論的過程,這次的學員的確有分配做逐字稿的部份,不過,逐字稿對我而言,太費周章了,我只是紀錄一些我的觀察和想法而已。不過,我覺得把上課內容側記下來,真的很棒!因為上兒童哲學課時,有時候會覺得好像沒學到什麼東西,可是看到自己整理出來的東西,卻發現上課也是很有收穫的。

楊老師也花很長的時間,帶領大家一起使用《兒童哲學教室教師手冊》第二課的練習題。《兒童哲學教室教師手冊》真的是超豐富的。一篇文章,可以衍生出那麼多不同類別的問題與練習。甚至每個類別又有超過十個、甚至是二十個以上的問題。原來,教師手冊裡面的問題不是李普曼教授,也不是楊茂秀老師,也不是任何的老師團隊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透過老師實地拿《兒童哲學教室》當討論題材,把小孩子們的所有提問收集起來,再由一群老師把收集到的題目歸類整理。

不過,楊老師除了做示範,實地帶領我們怎麼使用這本教師手冊之外,也特別提醒我們,盡量避免把教師手冊的題目拿出來,依序請同學們一人回答一題,然後就結束。《兒童哲學教室教師手冊》是老師的參考,老師可以事先閱讀,如果學生真的沒提出問題,老師就可以先拋出一個問題,引發討論,但是絕對不要一心一意地想把學生的問題討論一直引導到教師手冊的問題。楊老師說即便他已經使用教師手冊這麼多年了,他仍然覺得每一次的使用對他都有幫助,並不會覺得很枯燥乏味或是不新鮮了。

楊老師帶我們做《兒童哲學教室教師手冊》中一些單元。

一開始做的部份是「那又怎麼樣?」的單元。《兒童哲學教室教師手冊》會先對每個單元進行介紹和說明。譬如它會描述「那又怎麼樣?」的語言學上的意思和孩子使用的時機等等,然後一定會有練習題。練習題的部份是語言遊戲。請大家描述和討論「老實說」、「誰說的?」、「你說說看」、「要不然呢?」、「為什麼」等等。楊老師也請大家想想還有什麼其他類似的語詞。

我們也練習「那又有什麼好處」的單元。教室手冊列出數個名詞,其中有一個『沙漠中的一棵樹』,楊老師問沙漠中的一棵樹有什麼好處?有人回答風景好,有人回答希望,有人回答小狗沒有憋尿的問題,答案超過十種以上。接著楊老師請我們出題目,想一些「那又有什麼好處」的題目。我想了好多怪怪的題目,例如:妖怪、小黑點、分手、離婚、不上學等等,我說明我出這些題目的用意是在一般人的眼光是不好的或是負面的,請孩子們去想想是否存在光明面?是否存在好處?楊老師也問『設計問題的目的是什麼?』

第二天的紀錄尚未完成,敬請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