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幸珍 2013/9/18
2013/9/18(三)上午的晨光時間,我到新北市新莊區榮富國小406班說故事,這次和小朋友們分享的是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出版的三本圖畫書,分別是:
(1)《南科考古大發現》,文:喻今,圖:陳又凌。
(2)《少年加弄與狗》,文:志豪,圖:安致林。
(3)《人面陶偶的秘密》,文:嚴淑女,圖:邱千容。
欲訂購南科考古大發現這套書的朋友,可以直接聯繫 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洪小姐。
電話:089-341-092 Email:pen0920@hotmail.com
(1)《南科考古大發現》,文:喻今,圖:陳又凌。
(2)《少年加弄與狗》,文:志豪,圖:安致林。
(3)《人面陶偶的秘密》,文:嚴淑女,圖:邱千容。
欲訂購南科考古大發現這套書的朋友,可以直接聯繫 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洪小姐。
電話:089-341-092 Email:pen0920@hotmail.com
一拿到這3本書,我的兒子葉乃嘉就迫不及待地翻閱,邊看還邊熱切地和我分享他的發現,如:《南科考古大發現》裡有張衛星空拍圖,好酷!書中有個小女孩戶外教學時都不專心,被3個小陶罐人吸引,最後遇上原始人。當乃嘉知道我要到他的班上說故事時,還建議我一定要先從《南科考古大發現》這本書先介紹,然後再介紹《少年加弄與狗》和《人面陶偶的秘密》,因為《南科考古大發現》出現的「台灣第一狗」就是《少年加弄與狗》書中的主角,而《南科考古大發現》中的古文物人面陶偶也會在《人面陶偶的秘密》的故事中出現。
「距今4000多年前,現址的台南科學園區仍是汪洋大海,大雨沖刷山上的泥土,隨著河流將泥土帶到海口,漸漸有海埔新生地的生成,慢慢地,才有現今的台南科學園區的地土。在民國80幾年,開發建設台南科學園區的時候,意外發現了地層中古人的遺骸和古物,而且不僅僅是發現一個古文化,而是發現了好幾個古文化。」小朋友們聽了,覺得好稀奇,好新鮮!
《南科考古大發現》書中提到在建設開發台南科學園區時,發現了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以及漢人文化,我特別將這些不同的文化以及他們距今的年代寫在黑板上,並且搭配《南科考古大發現》這一本書的故事和圖像,來介紹每個文化的特色,讓小朋友們能更清楚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的生活和文化。
「台灣第一狗」的遺骸就是出現在大坌坑文化,一聽到「台灣第一狗」,小朋友很興奮,他們紛紛猜測這是台灣最古老的狗,台灣的第一隻狗。在這時期,也發現稻米、小米和苦楝的種子。
「有種植稻米的話,收割時,會用到什麼工具呢?」我問。
「石刀。」小朋友們搶著回答,也有小朋友說「那麼大坌坑就是石器時代囉!」也有小朋友問說「他們會用貝殼刀嗎?」的確,大坌坑的人們也有使用貝刀。
出土的牛稠子文化中有一些紅色的陶罐,當時的人們拿這些陶罐做什麼呢?「裝水」、「裝米」、「裝食物」小朋友很有把握地這麼說著。我指著書上的一個大陶罐,約略有一個小朋友的身高那麼高的陶罐,我問「那麼這麼大的陶罐是要做什麼的呢?」
「裝超級超級多的食物。」小朋友回答。
「不是呢!這個是牛稠子文化的特色,這個陶罐是埋葬小朋友的屍體的,將陶罐的底部打破,裝進小朋友的屍體,然後再用別的罐子的陶片封起來。這樣的古文物出土,代表的是牛稠子文化對小朋友的重視,所以有特別的小孩子的埋葬處理方式。」我說。
隨著故事的發展,小朋友們對於古代人的生活益發好奇,「他們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他們吃什麼食物呢?」、「小孩子用陶罐埋葬,那麼古時候的大人又是怎麼樣的埋葬方式呢?」等等,看到小朋友們好奇的眼光,我接著又繼續說起《少年加弄與狗》和《人面陶偶的秘密》的故事,來滿足他們想聽故事的渴望。
當故事說完,小朋友紛紛舉手,表達想要閱讀這些圖畫書。於是,我將這三本圖畫書留在班上,讓他們可以盡情翻閱。他們有的獨自閱讀,有的三五成群一起閱讀,找尋書中的小陶罐人、台灣第一狗以及人面陶偶的身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