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蔡幸珍老師是資深閱讀推廣者也是兒童文學作家,著有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和《東沙的守護神》,譯有《傷心黑洞》和《完美》。她經常上台北廣播電台「幸福生活館」和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分享故事,也常常到全國各地說演故事和演講,分享書的豐富和美好! 【現任】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華岡興業基金會故事師資培訓課講師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我讀《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

蔡幸珍 2012.1.16

      資訊不足,各樣史料散逸,研究不易的情況下,游佩芸老師為台灣寫了這本《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為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的研究踏出一大步,揭開序曲,真是令人感動、感謝!


作者:游佩芸 出版社:玉山社

     我讀《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一書之後,有幾點小小看法和心得:

1)兒童文化活動的用詞遣字以及進行方式的變遷

        《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一書中,使用『口演童話』的字眼。巖谷小波、久留島武彥等口演童話家,為大人小孩口演童話。口演是動詞。童話是名詞。

      現今比較常用的字眼是『說故事』。我自己則喜歡用『演奏圖畫書』。近年來因為圖畫書的普及,故事志工比較常用的方式是拿著圖畫書說故事,或是使用電腦和投影設備來說圖畫書故事,直接口述自創的故事反而變少。在中文圖畫書尚未如此盛行之前,故事志工背下文字故事,用口演的方式來說故事,可能是比較接近巖谷小波的口演童話。


      目前關於兒童的書籍的詞語(分類)有:繪本,圖畫書,故事書,圖畫故事書,童書,童話,picture book,橋樑書,文字書,寶寶書,少年小說,青少年小說,兒童讀物,立體書等等。依照文字數量以及文圖的比例和功能性而有所不同。

2)關於日治時期紙芝居的相關活動和資訊稀少

        在《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一書中,關於紙芝居的論述很少,譬如:關於日治時期,在台灣進行紙芝居活動的人士(『的屋』Tekiya)的人數和紙芝居的故事內容。當時說紙芝居故事的人是日本人還是也有台灣人?使用的語言是日語還是閩南語,還是兼而有之?當時,紙芝居的故事內容是『的屋』自創,或是有出版社出版發行。目前日本的童心社出版許多的紙芝居的故事。

      在1920、1930年代在日本盛行,也一度在台灣盛行。在皇民化運動時期,內地人曾以佳話サヨンの」(佳話莎韻之鐘)的活動紙劇(紙芝居)大大宣傳。

      1947年曹俊彥入小學附設幼稚園,陳美瑩老師以紙芝居說故事,讓曹俊彥印象深刻,並熱愛說故事。由此推論,雖然1945年日本人戰敗離開台灣,但是紙芝居仍然在台灣持續流傳一陣子。
      
      關於紙芝居,曹俊彥曾多次公開以紙芝居的方式說故事。






3)是一本關於日治時期兒童文化的重要人士和大事紀的書
    
在《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一書中,主要談論三部份,一是內地兒童工作者的訪台活動,二是住在台灣的內地人的兒童文化運動,三是向內地輸出—台灣文學少女的誕生。

第一部分談到內地兒童工作者(居住日本的日本人)的訪台活動談到口演童話家巖谷小波、久留島武彥、永井樂音、上遠野寵兒、岡崎久喜、詩人北原白秋等人的台灣行以及他們的兒童觀、台灣觀。

第二部分談到住在台灣的內地人(日本人)的兒童文化運動。主要介紹西岡英夫、吉川精馬、窗道雄等人以及一些兒童刊物的出版。這些刊物普遍經營困難,出版的時間不長,期數不多。

第三部分談到台灣少女黃鳳姿,她以日語書寫台灣的民俗和生活,獲得老師池田敏雄的賞識,進而出版。

整體而言,作者藉由內地童話口演大家的台灣童話行腳,住台灣的內地人的兒童文化活動以及刊物出版來勾勒出日治時期的兒童文化活動的重要大事紀。然而,除了這些大人物、這些大活動之外,一般台灣兒童的文化活動是什麼呢?

4)缺乏圖畫書(繪本)在台灣的販賣發行的數量和流通的等相關資訊

滑川道夫指出兒童文化的內容如下:

第一,兒童自身所創造出來的文化,例如:兒童詩、作文、兒童圖畫、各種美勞作品、遊戲、戲劇活動等,指具有兒童自身創作特質的各種式樣的作品。

第二,成人為兒童所製作的文化產物—電視、兒童電影、兒童劇、圖畫劇、幻燈片、玩具、兒童音樂、兒童文學等,廣義而言,是指為了兒童的成長與發展而提供的事物。

按照華川道夫對兒童文化的定義,我很好奇日治時期台灣的圖畫書(繪本)的發行量,在圖書館或是民間的流通量如何呢?定價?圖書館的圖畫書藏書量等等?紙芝居在台灣的活動範圍如何?進行紙芝居的人士有多少?圖畫書出版的內容?冊數?發行數?出版社有幾家?這些都和兒童文化的發展有關。

5)時間軸圖表

     我為了更了解日治時期的歷史時間軸,列出以下的資訊。

      明治天皇(在位時期:明治元年明治45年,1867~1912)
      大正天皇(在位時期:大正元年大正14年,1912~1926)
      昭和天皇(在位時期:昭和元年昭和64年,1926~1989)

      日治時期:西元 18951945,也就是從明治28年到昭和19年。台灣歷經明治天皇的統治17年,大正天皇的統治14年,昭和天皇的統治19年。
    
      日治時期:清光緒21年民國34年(清朝16年,民國34年)

      日治時期歷經三位天皇的統治,在日治時期台灣也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活動,和推行日語、大東亞共榮圈、戰爭、統治者的殖民觀、台灣觀、兒童觀、學校教育等等有關,因此,我認為更多了解這些影響兒童文化活動的因素和時代背景,會對從事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活動的研究有所幫助。
    
6)報紙、雜誌等書面紀錄對後世的研究的幫助頗大。

      誠如作者所言,在台灣,目前幾乎沒有較具規模的日治時期兒童文化的研究專書,其原因,可歸咎於台灣的兒童文化研究尚在起步階段,政治的因素,語言的問題,以及資料的散逸。(P.15)

現在部落格的盛行、電子報、報紙、雜誌、書籍的發行,有助於後世對於現世代台灣的兒童文化的研究和理解。特別是學校網站、私人網站、出版社、部落格和facebook的盛行,對於兒童的平日創作作品的保留,以及相關的說活動的紀錄,有助於後人對於現世代常民的兒童文化的理解。
 
是的。我們正在寫歷史。平時的生活點滴的創作和紀錄,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7)文字對保存文化的重要性。

      閱讀《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讓我更加理解文字對於保存文化的重要性。雖然,現在官方語言是國語,但是,我認為政府除了國語之外,更應該致力於台語、客家語、原住民語言以及文字的制定和推廣,在迅速流失的傳統文化當中,透過採集和文字,保留住多民族和多文化。

8)現今的台灣的兒童文化的研究

      游佩芸研究整理出版了《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那現今的台灣的兒童文化有什麼脈絡?推廣的方向?現世代有什麼樣的兒童觀?台灣圖畫書的特色在哪裡呢?圖畫書的出版量?出版方向?兒童的文化需求又是什麼?兒童文化的主角回到兒童的身上了嗎?兒童文化與閱讀的關係如何?


(9)採集口述歷史


      關於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之一,也是不容易去執行的部份是採集口述歷史。日治時期是1895年~1945年,我認為可以向1938年以前出生的老人家(現在80多歲、90多歲的台灣人)訪談採集,了解他們的童年生活故事。他們小時候看什麼書?學校有什麼文化活動?學校之外,還有什麼兒童文化活動?紙芝居的事情了解多少?當時日本人的認同問題?日本兒童和台灣兒童的兒童文化活動的資源和差異?李登輝先生、鄭明進老師、黃春明老師都是很適合的訪談對象。


(10)台灣色彩和兒童文學創作家的兒童觀


      閱讀《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這一本書時,提到來自日本的內地人,來到台灣,也是想嘗鮮,想要瞭解和採集具有台灣色彩的特色。他們普遍認為當時的平地人漢民族有的是中國色彩,反倒是高砂族比較具有台灣色彩。


      直到如今,這話題也是我有興趣的話題,就是台灣色彩是什麼?想到去年8月份舉行的曹俊彥老師的50年回顧展中,曹俊彥老師的作品就是充滿台灣本土特色的作品,但是怎麼去論證呢?怎麼去言說台灣特色呢?譬如:日本的和服,就是很鮮明的日本特色。那代表台灣,能一眼就辨認的台灣的實質的象徵物是什麼呢?曹俊彥老師的作品,充滿鄉村農家的生活和鄉村風光,但是那能代表台灣嗎?現代的年輕人也認同那就是台灣特色嗎?


      關於信仰?講到媽祖,那是台灣特色嗎?常常也用原住民來代表台灣,那漢人呢?客家人呢?閩南人呢?


      關於台灣的特色,台灣色彩,需要去創造?需要去採集?需要去共同形塑?需要去凝聚共識?需要去認同?需要時間去焠鍊去沈澱?


      閱讀《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這一本書時,也會引發我的好奇—我會想要去了解台灣目前的兒童文學創作家的兒童觀是什麼。他們是抱著什麼樣的信念和兒童觀來創作作品呢?










1 則留言:

  1. 『進城』的畫家廖健宏的回應:2012.1.17

    以我們現階段的創作來談~~是希望以帶給孩子快樂學習的方式為創作目標~~從簡單故事中先體悟簡單的道理~~進而循序漸進~~可以從我們幾本的作品中看出來!!~~當然每種圖畫書都需要有人來創作~我們選擇我們擅長的題材和方式來創作~~~當然期許未來也會多方嘗試作~~~最終我們還是希望孩子是在快樂中學習.....^____^Y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