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我的身份很多元: (1) 新樹幼兒圖書館 館長 (2)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的講師 (3) 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的文字作者 (4) 民視『快樂故事屋』節目嘉賓 (5)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 (6)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 (7) 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第十屆、第十一屆理事長 (8) 《書香季刊》總編輯 (9)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第54屆書香社會推動委員會委員 (10) 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 (11) 新北市圖書館選書小組委員 (12) 2017年文化部「線上主題書展——知識讀想1+N」 策展人 (13) 火金姑讀書會會長 (14) 櫻花草青少年小說讀書會會長 ◎歡迎來 FB 找我! Facebook: 蔡幸珍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靈靈》第八課

《靈靈》第八課
帶領人:曉潔
coach:黃惠雅教授
上課日期:2010.10.2
紀錄整理:蔡幸珍 2010.10.12

【暖身活動】

上課一開始,曉潔就請上一堂課的帶領人孟真先分享一下《兒童哲學教室》第七課的感覺,孟真提到三點。第一點是帶領時要把麥克風丟給同學,第二點是不強迫要聚焦,第三點是還有一些沒談論到的議題,例如:人為什麼愛比較,還有評鑑制度等等,有機會都可以持續探索。


曉潔帶領大家玩『聽 V.S. 說』的小活動,遊戲規則是二人一組,第一分鐘是A一直說一直說,B只能聽不能說,第二分鐘,變成B一直說一直說,A只能聽不能說。然後,曉潔請大家給點回應。

那依說,她很忍耐,只能聽不能說,聽的時候其實很想問問題。秀玲說只能聽不能說,讓她有很悶的感覺。小鳳說,很輕鬆。明足說,晨慧的主題是遊學,在聽晨慧說的同時,她心裡正在思考和醞釀等一下要說什麼才好。明足覺得主題很重要。

【內容大意 】

    《靈靈》第八課的主題是動物園。去動物園之前,老師要大家選定一個神祕動物,然後,到動物園再好好觀察自己的神祕動物。靈靈班上有一個沈默的男孩浦漣,他一直不說話,可是靈靈很喜歡去找浦漣說話,靈靈希望浦漣可以開口跟他說話。當長頸鹿走向浦漣時、看著浦漣時,浦漣終於開口對長頸鹿說話了。

       *       *

靈靈在動物園裡一直找不到她的神祕動物,她問警衛,警衛指著大猩猩,她覺得她的神祕動物才不是大猩猩。當大家問靈靈時,靈靈說她的神祕動物是『母親餵奶給牠的小孩吃,是溫血的動物,骨骼包在皮肉裡面,而且是胎生的』。

後來同學們討論起家族、集合、親戚關係等等,原來靈靈搞不清楚哺乳動物是一個集合,而不是一種動物。

接下來的對話,讓靈靈越搞越糊塗,因為同學說鴨子集合不會游泳,食品集合不能吃,哺乳動物集合沒有奶水等等。

靈靈一直辯,直到浦漣說『靈靈,動物園裡的哺乳動物都是你的神祕動物,你的神祕動物比我們的都多』。

【共讀一】

曉潔先帶我們讀到『*』記號,先暫停,提問。這一大段落講的是浦漣ㄧ直不開口說話,而靈靈一直試著要浦漣開口說話。靈靈一直暗中觀察浦漣。她觀察到浦漣對著長頸鹿說『你——好——漂——亮——啊!』。

靈靈問:浦漣,你以前為什麼不說話?
浦漣說:對動物我一直有話說,我沒有停止過。
靈靈問:所以,你只是不跟人說話。為什麼你不跟人說話?
浦漣說:人說的越大聲,我就越安靜。
靈靈說:所以,不久你就不說話了。
浦漣說:對了。而且,不管我說什麼,還不是一樣!沒有差別。
靈靈說:可是,你現在說話了。所以,你一定認為你的話有用囉!是不是?
浦漣說:也許。

【提問一】

Q1:為什麼浦漣說『不管我說什麼,還不是一樣沒差別?』(慧芳)

Q2:人在什麼情況會這樣覺得?(秀玲)

Q3:不想和別人說話時,還是會跟自己說話嗎?(晨慧)

Q4:當一個人都不開口時,你會想盡辦法要他說話嗎?(惠雅)

【討論一】

提問完,曉潔先唸一遍題目,然後問大家想要討論什麼?

明足說父母的強勢對孩子是一種灼傷。她曾經遇過一個沈默的孩子,當家長日時,明足和他媽媽談話時,他媽媽滔滔不絕,一逕自顧自地說著關於孩子的事,霹哩啪拉講個不停,停頓時,就問孩子,是不是這樣?接著自己又霹哩啪拉繼續說。

惠雅老師也說在家庭裡,父母說的越多,孩子說的就少。學校裡,老師說很多,學生就安靜。惠雅老師接著提到上堂課陳明宣不告狀的理由,不一定就是宋老師提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她認為,也許陳明宣是個很科學的人,沒有發現足夠的證據之前,他不採取行動。

靜姿也提到一個曾經來毛毛蟲上課的孩子。小孩子不願意上台,就連老師走到身邊跟他說話,這小孩也是小聲講話。原來,小孩的媽媽強勢,而小孩都沒有自己的意見和見解。這位小六生開口閉口就是我媽媽說,就連自我介紹都說,我媽媽說我是一個怎樣怎樣的孩子。靜姿認為這樣的小孩實在是被擠壓在很壓縮的空間。

另外,愛分析猜測血型的靜姿提到:如果有一個人進到教室,把桌上的花停打破,各個血型的人,有著不同的反應。A型的人不吭聲。B型的人會跑去告訴老師。O型的人會直接指明是誰做的。而AB型的人重邏輯,想這不關他的事,然後會去作自己的事。

曉潔提到上堂課宋教授的方式,是比較傳統式的教學,就是老師一直教的方式。

庭蘭則說到會不會有時人只是假裝討論。譬如:她常問女兒晚餐要吃什麼?可是當女兒說要吃A時,庭蘭又會說那吃B好不好?女兒就會說,那乾脆不要問她好了。

惠雅老師說有一個小遊戲是請大家把眼睛閉上二分鐘,然後再請大家分享剛剛自己的想法。她說敘述自己的思想,也是一種認識自己的方式。

曄說心裡有OS沒有講出來,跟心裡根本沒有OS是不一樣的。曄是大學的教授,她常覺得學生沒有自己的想法。

我說我自己是無時無刻都在想事情,隨時隨地心中都有OS,所以,我一直不懂到底人有沒有可能是完全 idle。有時,我問我先生他在想什麼,他會說他沒想什麼,是大腦CPU處於 idle 狀態。我的老大乃誠是小二的年紀,學校功課常常要寫閱讀紀錄,寫感想,他覺得很辛苦,原因是他沒有想法,不知道要寫什麼,而我則是不知道應該要怎麼引導才對,才不是幫我兒子寫功課。

秀玲是安親班的老師。針對寫閱讀紀錄或是引導幫助孩子寫心情日記很有一套。她曾經遇到一位孩子,很會說但是寫不出來,後來,秀玲就利用談話的時候,把孩子的話紀錄下來,孩子再照著寫,就成了一篇文章。

那依覺得秀玲口中的孩子聽起來可能有聽知覺障礙。

靜姿說也許不是小朋友沒想法,而是小朋友想要寫一些『特別』的東西。

孟真說會不會只是『不願意』的心態

儀芬說她現在教美術資優班。有時,她問大家有什麼想法,結果常是一片沈默。不過,也有時候,學生有想法,但是不願意表達,因為害怕跟老師的想法或是大家的想法不一樣。還有她認為現在的孩子大部份進安親班,很多時候功課是有人代勞,對於功課常有敷衍了事的心態。她也說有些學生求完美,想要得高分,這些學生可能猜測評審的審美觀,按照評審的標準去畫畫,而不是畫出自己的想法。還有,出功課時,學生會很清楚的問是否這項作業會參加比賽,會參加比賽的作品和純粹的作業,學生所願意付出的心力是不相同的。

素美的孩子念高中了。關於寫功課、寫閱讀紀錄和心得可說是過來人。依照她的觀察,有的孩子講很快,講很多,但是寫不出來。這時,媽媽可以一邊問一邊幫孩子作紀錄。問:如果你是某某某,妳會怎麼處理等等的問題,讓孩子回答。

我說有一回孩子的生活心情紀錄寫到我喜歡和弟弟玩,有時我們會吵架,有時我們玩的很開心。老師的評語是要好好和弟弟相親相愛。

靜姿說小時候她的老師設立心情小語箱,她很認真地寫也很實在地寫出她的煩惱,結果老師找大人出面幫忙去處理靜姿的問題,反而為她招來許多的困擾,所以,她就不照實寫了。

曉潔問:不想和別人說話的時候,還是會和自己說話嗎?

曉潔說,有時候她心情不好,她騎摩托車時,會自言自語一直罵,把心裡的情緒發洩出來。

明足說,心裡想也是一種情緒出口。

小鳳認為有性別差異。她認為男人說放空就真的是放空。

儀芬認為男女的差異是表達方式的不同。

秀玲說放空是很普遍的一個用語。放空就是不那麼認真去想事情。

【共讀二】

關於說話、不說話、思考、表達,我們談到這裡,曉潔帶領大家共讀第八課的第二大段落。第二大段落主要是靈靈找不到她的神祕動物哺乳類。她不知道哺乳類是一個集合,而不是一隻動物。

【提問二】

Q1 : 靈靈到底是怎麼問動物園守衛的?(幸珍)

Q2 : 家族和集合有什麼不一樣?(曄)

Q3 : 為什麼哺乳動物的集合沒有奶水?(惠雅)

Q4:哺乳動物是動物的名字嗎?

Q5 : 為什麼靈靈說哺乳動物集合實際上根本沒有,只是一個空洞的集合名詞?沒有茸茸的皮毛,更沒有濕濕的鼻頭跟和藹的棕色眼睛?

Q6:哺乳動物是動物嗎?(庭蘭)

Q7:動物是動物嗎?(惠雅)

Q8:為什麼莫老師會覺得不舒服又不自在呢?(孟真)

Q9:為什麼靈靈要不斷地辯?(小鳳)

Q10:浦漣的轉變來自於什麼?(幸珍)

【討論二】

曄老師提到家族是不是比集合親密。曄老師不明白家族的意義。因為家族有血緣的關係,但是現在坊間也有小燕家族、動物家族、頑皮家族或是粉絲團,這些小燕家族彼此之間又沒有血緣關係。

孟真也回應她認為家族的親密度比集合來的近。

聊著聊著,意外發現也和慧芳曾經都是輔大某個社團(好像是山地服務社)的成員。慧芳提到他們社團的運作是採用家爸爸、家媽媽來帶領小孩。用家爸爸、家媽媽感覺很親近。

我則是說家族是集合的一部份。家族比較小,集合比較大。不過,集合是依照一些項目去找出集合的大小和組成份子。需要符合集合的項目越多,集合越小,項目越少,集合越大。譬如:只要會動的動物的A集合會比會動的又有四隻腳的動物的B集合來的大。B集合又會比會動的又有四隻腳的動物又會哺乳的動物的C集合來的大。

而家族似乎藏有血緣關係。慧芳提到也許追查到最後,她和曄有親戚關係,因為她和曄是同姓,也許追本溯源,百年前祖先是同一個。

談論時,大家也提到生物學上的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惠雅老師說會不會莫老師的不自在是來自於他考慮要不要向學生提『界、門、綱、目、科、屬、種』。惠雅老師也提到翻譯的問題。會不會課文中的哺乳動物集合就是哺乳綱,而貓家族就是貓科動物?如果是這樣,這個『集合』,就不是數學上或是邏輯上的『集合』的意思。

我一聽到庭蘭提出哺乳動物是動物嗎而惠雅老師緊接著馬上提出動物是動物嗎,其實,我心裡的OS是『又來了!咬文嚼字的哲學人』不過,我馬上又想為什麼庭蘭要問這問題,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嗎?我請庭蘭解釋一下為什麼她要問這問題。

原來是陳鴻銘老師曾經問過她『你看過哺乳動物嗎?』這樣的問題。庭蘭說陳鴻銘老師的見解是哺乳動物是一個集合名詞,所以應該全世界的人都沒看過哺乳動物。可是,我想,如果你去問一般人,『你看過哺乳動物嗎?』,他會回答『看過。』因為一般人的想法是哺乳動物指的是貓、狗、猩猩這些都是哺乳動物,他們看過貓、狗等等,所以他們看過哺乳動物。

我的見解是哺乳動物有二種意思,一是指一個哺乳動物的集合名詞,一是指哺乳動物的動物們。如果妳有疑慮,想問清楚,你可以清楚的問『哺乳動物這個集合是動物嗎?』,這樣答案就是『它是個集合時,它就不是動物。』如果你問的是『哺乳動物的動物們是動物嗎?』,我就會回答『是。哺乳動物的動物們是動物。』只是,我認為向一般人問『哺乳動物是動物嗎?』,一般人會解讀是『哺乳動物的動物們是動物嗎?』而不會解讀這問題成為『 哺乳動物的這個集合名詞是動物嗎?』

這牽扯到的是用詞遣字的『ambiguous』。生活上的用語的確是有『 ambiguous』曖昧不明的狀況,可是把字義清楚的指明出來,答案似乎也就呼之欲出了。

【黃惠雅老師的Coach】

   遊戲和幽默感使得討論很comfortable。

   課文中有模糊的地方,所以有澄清的機會。

   As long as you think, as long as you talk,…

   探索團體就是自己講不清楚,別人幫你講清楚、想清楚的團體。

   Story retelling : 坊間有很多名著的簡易版,惠雅老師認為簡易版通常指談到名著的故事的情節推進,可是原版才會清楚論述人物的心情轉折。

   惠雅老師提到有一次學生的報告讓大家驚艷。驚艷的原因是因為該學生把故事的圖像講出來了。他講的是人魚公主的故事。關於五姐妹看到陸地時的反應是以朗讀的方式,朗讀原著的描述。

   惠雅老師認為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最大的不同是格林故事強調故事的推進,缺乏人物的內心戲。而安徒生童話把『感官』的描述寫進來。有血有肉,不是只有骨架。

   問問題的題目是不是要更具體的問題,以免孩子被空泛抽象的問題給困住了。

   面對孩子是不是以更多的具象,代替抽象。

   這次的猜謎遊戲很好玩。

   惠雅老師講他孩子在國外的作業的情形,老師出的題目,都需要有生活的經驗才能完成的,剛剛好她的孩子是在宜蘭長大,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大自然體驗,所以這些功課信手寫來,都非常令老師、令同學感到驚艷。

4 則留言:

  1. 嘿嘿~我的任意開口,經你記錄也變得很哲學喔,你會不會越來越楊茂秀了。norrie

    回覆刪除
  2. norrie:


    說我越來越楊茂秀,可真是令人開心:)

    回覆刪除
  3. 關於『哺乳動物』一詞的集合還是集合名詞的爭議,我想到....


    昨晚睡前,乃嘉說媽媽我會背我們班的名字哦,說完,乃嘉就開始「1號呂耀安,2 號陳宥承,3號陳冠霆,4號王…」。

    乃誠也在一旁插嘴說「我也會背乃嘉班的名字」。
    我有些驚訝地回說「真的嗎?你背背看。」
    乃誠不徐不緩地說「1年3班」。

    說完,乃誠又問乃嘉「你會背我們班的人的名字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