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我的身份很多元: (1) 新樹幼兒圖書館 館長 (2)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的講師 (3) 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的文字作者 (4) 民視『快樂故事屋』節目嘉賓 (5)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 (6)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 (7) 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第十屆、第十一屆理事長 (8) 《書香季刊》總編輯 (9)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第54屆書香社會推動委員會委員 (10) 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 (11) 新北市圖書館選書小組委員 (12) 2017年文化部「線上主題書展——知識讀想1+N」 策展人 (13) 火金姑讀書會會長 (14) 櫻花草青少年小說讀書會會長 ◎歡迎來 FB 找我! Facebook: 蔡幸珍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聊天是一件重要的事,《兒童哲學教室》第ㄧ課


蔡幸珍 2010.7.15

《兒童哲學教室第ㄧ課》


—聊天是一件重要的事
—初探兒童哲學密集班第一天的課程


      參加楊茂秀老師的課,會發現楊老師很重視『座位問題』,他會邀請與會者要坐成一圈,彼此可以看得到對方。有時,有些人比較晚到,會很自然地坐在第二排或是角落邊,可是,楊老師一定會邀請他/她加入這圈圈中。為什麼呢?一開始,我們的討論就是在『座位問題』方面,楊老師問在場的老師們,他們的教室座位是怎麼樣的排列方式,有人是用傳統的排排坐,有人則是用馬蹄形的排列方式。在毛毛蟲基金會楊茂秀老師的課,則一定是圓圈。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圍成圓圈,才能看到對方,當對方說話時,不僅聲音是一種表達方式,就連臉部表情和身體語言都傳遞出一些訊息,彼此在溝通的時候,探索團體在對談的時候,更能夠方便觀察對方。


      接下來話題轉到『聊天』。聊天有意義嗎?教室裡的聊天和家庭裡的聊天一樣嗎?不一樣嗎?課堂上的聊天有教育意義嗎?楊老師提到有一次他去上課,那次的課,小朋友們上課發言不多,下課後,楊老師詢問該班的導師小朋友的語言發展有沒有問題,該班的老師請楊教授去觀察這些小朋友下課後的對話,楊老師發現這些小朋友的對話、聊天,精彩的不得了!鈴宜老師是幼稚園的老師,她分享有時她會有『嗑瓜子時間』,她發下瓜子,讓小朋友邊吃邊聊天,她則輪流到每一個小團體聽一段時間,這樣,她就能瞭解各個小朋友的家庭的親子關係和近況。偉杰則發言,教室裡的聊天和家庭中的聊天不一樣。他說家庭內的聊天是打屁,他可以邊打電動邊聽,聽80%,懂20%,然後忘記。而更多的老師認為在教學現場,由於有人數的問題和時間的壓力以及課程進度,要讓孩子在上課中聊天,會有壓力。

      聊著聊著,話題轉到了老師擔心孩子會不會思考的事上。有人擔心,學生不會舉一反三,不會思考,所以,他們要來上『兒童哲學』的課,希望回去教學生思考。可是,卻也有人提出,其實,老師才擔心同學太會思考,若是同學在上課中太會思考、太會發問,有時反而會打攪老師的課程進度。楊老師提出某人的名言是『教室最大的惡就是趕進度』。因為趕進度,而談到為什麼要課程進度,到底學生該學什麼,是誰決定?是教育部?還是學生?楊老師順著這話題問大家這三天想上什麼課?想學習些什麼?接著大家就輪流把自己這三天想學習的部份提出來,紀錄如下:
        
        Q1:兒童哲學涵蓋哪些方面?到底是什麼?

        Q2:如何引導兒童思考?存在哪些技巧性?


        Q3:思考的判準是什麼?


        Q4:給課程時,需要什麼預備?


        Q5:學會怎樣去發問與思考?使得無趣的課程變得有趣?


        Q6:兒童好像沒有把思考與閱讀產生連結?


        Q7:如何訓練兒童思考和判斷能力?不讓孩子輕易受同儕影響?


        Q8:想學習說故事的技巧。如何把故事說得有趣?


        Q9:想了解兒童哲學的能與不能。


       Q10:聽到好聽的故事之後,想學習設計問題去與學生談論?


       Q11:到底如何思考以面對未來的各種狀況?


       Q12: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企圖心?


       Q13:哲學和兒童哲學有什麼關係?


       Q14:當一個兒童哲學的老師或探索團體的帶領人,需要什麼樣能力和背景?


 如果你以為接下來,楊茂秀老師就要一一回答這些問題,那麼你恐怕要失望了。當然大家提出這些問題之後,楊老師有回應,但是,回答這些問題,恐怕三天也回答不完吧。另外就是我覺得楊老師有一種態度是老師不盡然有得回應學生所有的問題的責任。學會問問題,很好!但是問了問題,也不一定要馬上解決問題。有時候,問問題也是為了引發出更多的問題。這也是我一開始接觸兒童哲學課很不習慣的地方。大家不是問了這麼多問題,可是都沒有獲得回答,會不會有很失望的感覺。


 其實,皮亞傑曾經說過每告訴小孩一個答案,就是剝奪一次他的學習機會。我想,滿腹五車、飽讀詩書的楊老師在多年的兒童哲學教學現場中,能忍住自己的學識,不直接針對學生的提問給于精彩、醍醐灌頂、智慧的回答,也是一種很棒的哲學素養吧!我覺得『能忍住,不直接回答孩子的提問』是兒童哲學帶領人很重要的哲學素養。老師不一定要回答學生的問題,回答問題不一定就是鼓勵問問題。老師回答『你問了一個好問題』,也不一定就是鼓勵學生問問題。當學生出問題之後,老師要不要回答你提了個好問題,這當中有很多思考空間。

 接著楊老師帶領大家共讀李普曼教授的《兒童哲學教室》第一章,共讀的方式是一人讀一段,把整個文章讀完。讀完之後,楊老師請大家提問,請一人幫忙把大家的提問紀錄在海報上。

第一個發言的人,說出他的心得,被紀錄下來。接著好幾個人又陸陸續續說出他的心得,被紀錄下來。直到楊茂秀老師提出第一個問題。大家才開始問問題。

Q:什麼事會讓人抖起來?(楊茂秀)

Q:陳明宣和唐寧是朋友嗎?(誼)

Q:文本中只提到『所有』和『沒有』的句型。如果是『有些』的句型,反過來也是真的嗎?(珍)

Q:李普曼為什麼要在這篇文章中放進去這些哲學成份?(倪鳴香)

還有許多的問題,我並沒有紀錄下來。這是這期課程中第一次用海報法紀錄問題。出現了許多現象和疑問。譬如:紀錄人只紀錄名字並沒有紀錄提問人的姓。紀錄人並沒有一字一句把提問人的問題紀錄下來,而是抓重點紀錄,或是寫下類似原意的問句。有人就問到為什麼一定要用海報法?要把問題寫下來?寫問題不是佔用很多時間?有人的經驗是用notebook 加上單槍投影機,可是將學生的問題一一打完之後,下課鐘就響起。為什麼要寫名字?要寫全名?為什麼要寫『原話』?為什麼不只寫問題的關鍵字就好?為什麼有白板,不用白板要用海報?

我試著回答下列的問題。

Q:關於紀錄人只紀錄名字並沒有紀錄提問人的姓。還有為什麼要寫名字?要寫全名?

A:我想紀錄問題的提問人,是想知道到底是誰提出的。在進行釐清問題時,可以更進一步詢問提問人問此問題的動機或是進一步的背景說明。有時在釐清問題時,會發現提問人並不一定是要問A這問題,其實她想問的是B這個問題。為什麼要寫全名,因為探索團體的彼此,不一定認識,藉著寫全名,也可以順便記憶提問人的性名。

Q:為什麼有白板,不用白板要用海報?

A:教室裡只有一個白板,如果白板寫滿了問題,就不能再提問了。在後續的課程中,確時也發生提問非常踴躍,寫滿三張海報紙的情況,三張海報紙的問題的確是超過一個白板的空間。

Q:有人就問到為什麼一定要用海報法?要把問題寫下來?寫問題不是佔用很多時間?有人的經驗是用notebook 加上單槍投影機,可是將學生的問題一一打完之後,下課鐘就響起。

A:我發現提問人包括我自己也是,有時心中有一個問題形成,可是問題的一字一句其實還沒完全確定下來,只是一個問題的念頭產生,把問題書寫下來,可以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更清楚問題。有時,一個字的差別,意義就差很大。至於問完問題,寫完問題,下課鐘響,就沒時間,這問題也是要回到是不是要將所有的問題討論完,整個課程才算完整的議題上。其實,我覺得帶小孩做兒童哲學課的重要的哲學素養之一就是『不要急』不要趕進度,不要趕著提出問題、不要趕著解決問題,不要趕著要把探索團體的程序走完,不要沒有完成哪一個步驟就感到不安。

Q: 為什麼要寫『原話』?為什麼不只寫問題的關鍵字就好?

A: 倪鳴香老師問的問題並不是這樣。倪老師說她問這問題是有加上『在這個時候』的文字的,可是紀錄人並沒有把這一段字寫上去,她覺得很像頭被切掉那樣的感覺。把『在這個時候』的文字漏寫有這麼嚴重嗎?我覺得不過是時間副詞罷了。現在是問問題的時候,你現在再問問題,所以是『在這個時候』,又不是在未來問問題,也不是在以前問問題。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倪鳴香老師很強調『在這個時候』,很強調好像問題的頭被切掉,不是枝節體末被切掉,而是重點被切掉,所以我在下課後,向前去問倪老師為什麼這幾個字被漏掉那麼嚴重。於是倪鳴香老師開始談起兒童哲學的發展史,以及陸陸續續的過程,到現在兒童哲學在台灣已經發展二十年了,所以她在此時此刻想要問這個問題。『在這個時候,我想問作者在寫此故事時,所想的哲學成份是什麼?』。寫這段是想表達,有些詞在自己的瞭解下以為是不重要的,其實,對別人可能是非常關鍵的部份,所以要寫下提問人的『原話』,以免誤解。

接續倪鳴香老師的話題,楊茂秀老師花了好長的時間講了一大段兒童哲學的發展史。介紹了李普曼教授寫的、楊茂秀老師和其他人共同翻譯的《兒童哲學教室》、《靈靈》、《兒童哲學教室的教師手冊》、《靈靈的教師手冊》、《鯨魚和鬼屋》、《艾而飛》、維根斯坦等等。由於我對這些書不熟悉,所以,我沒辦法把楊老師說得話記得很清楚。我只能說我聽到80%,瞭解20%,然後,我全部忘記啦~我在網路上,查到一段話,與楊茂秀老師的這段談話很類似,可以參考《靈靈》的序

在楊茂秀老師說完這一大段,倪鳴香老師接著說楊茂秀老師剛剛提到兒童哲學的範疇。我突然插嘴問到:楊茂秀老師說得不是兒童哲學史嗎?或是兒童哲學發展史?為什麼是兒童哲學的範疇?楊茂秀老師剛剛介紹的那一系列的書,全是李普曼寫的,楊茂秀老師翻譯的兒童哲學教材,為什麼他們的書就代表是兒童哲學的範疇?兒童哲學又不是李普曼教授的兒童哲學?兒童哲學又不是楊茂秀教授的兒童哲學?我覺得兒童哲學應該是一門普遍的學問,就像物理學又不是愛因斯坦的,雖然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大師。其實我說這些話,我有預設立場,我覺得兒童哲學不是李普曼和楊茂秀老師的獨門秘技。我想知道除了楊茂秀老師之外,其他的哲學家又是怎麼看待兒童哲學的?我想,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惑,是因為我不知道這些書的內容。我一直想要問兒童哲學是什麼,我現在認為,我應該去讀讀《兒童哲學教室》、《靈靈》、《鯨魚和鬼屋》和《艾而飛》等等,讀過之後,我再來回答兒童哲學是什麼好了。

其實,我已經不是第一次問楊茂秀老師兒童哲學是什麼了。我問說為什麼楊茂秀老師不直接給我們一個Overview。為什麼不像練武功一樣?師父先教我們武功的十八招,至少我們知道是哪十八招,至於十八招的精髓、火候、內功如何,當然是還需要時間去操練,可是如果連這十八招都不清楚,那我們要練什麼?怎麼練?楊老師說如果我真的只是要知道兒童哲學是什麼,他馬上可以說有形式邏輯等等,霹哩啪拉地楊老師說出一長串我聽起來是邏輯方面的專有名詞,我馬上回說,那是邏輯,是哲學,又不是兒童哲學。楊老師說所以我想問的是兒童哲學和哲學的差異嗎?是啊~我想是的我想問的是兒童哲學和哲學的差異。


不過,沒關係,再等一段時間好了,等我了解了毛毛蟲基金會所推的這些兒童哲學的教材,《兒童哲學教室》、《靈靈》、《鯨魚和鬼屋》和《艾而飛》等等。我想我的思考邏輯是希望老師直接告訴我什麼是兒童哲學、什麼是探索團體、什麼是探索團體的帶領者需要的技巧等等,直接定義清楚,然後,我去實作,去帶領探索團體,去體會老師所教的。不過,顯然楊老師不是使用這樣的教學法。

下課後,同學提醒我,其實楊老師一開始就有提到要瞭解皮蛋有二種方式,一種方式是老師一直去介紹什麼是皮蛋,皮蛋有什麼組成成份,有什麼營養價值,為什麼要吃皮蛋、皮蛋的製作方式等等。但是也有一種方式就是直接去吃皮蛋,而楊老師帶我們去認識兒童哲學的方式就是直接去吃皮蛋的方式。我想也是,謝謝這位同學的提點。


關於一開始第一個是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接下去幾個人也都是提感受而不是提問題。有幾個可能性。一個是人是模仿的動物,所以第一個說心得,第二個就接著說心得。還有,我自己本身一開始也覺得這一篇的主題是一個邏輯問題,可是我覺得我懂這個邏輯,所以我沒問題,也想不出什麼問題。直到楊茂秀老師問出什麼事會讓人抖起來這樣的問題之後,後續大家就跟著問出許多問題來。我自己的看法是因為楊老師問的不是文章的主題,而是邊邊、枝節體末、無關乎文本的主要架構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也可以問的話,可以問的空間就寬廣許多了。所以,我覺得在這裡楊老師適時地提一個問題,是一個很棒的示範和引導,也算是做了一個很棒的球。說到人是會模仿的動物,所以請主持人盡量不要提第一個問題,因為會影響後續的人的提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