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蔡幸珍老師是資深閱讀推廣者也是兒童文學作家,著有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和《東沙的守護神》,譯有《傷心黑洞》和《完美》。她經常上台北廣播電台「幸福生活館」和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分享故事,也常常到全國各地說演故事和演講,分享書的豐富和美好! 【現任】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華岡興業基金會故事師資培訓課講師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重返部落:部落的希望工程


文:蔡幸珍 2011.7.5


《重返部落》是《田園之春》叢書100本之一。《重返部落》這本圖畫書顧名思義就是一本描述原住民如何從都市叢林回流到部落艱辛而美麗的生命故事。

《重返部落》的故事,從原住民村落裡,人口逐漸稀少談起,因為經濟的因素,許多原住民到大都市的工地工作,部落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但是,有人不放棄,有人從事部落再生的推動...


台東布農部落的休閒農園就是這樣一個讓部落再生的成功故事。


◎台東布農部落的休閒農園:吸引原住民重返部落

 故事主人翁的爸爸(白光盛)為了吸引部落原住民的回流,建議阿公和阿嬤,把土地捐出來,建立一座台東布農部落觀光休閒農園,讓更多人可以在此工作,農業可以延續,文化可以生根,並且成立文教基金會(布農文教基金會),推動、規劃、實踐理想家園。

 台東布農部落觀光休閒農園園區裡有農特產中心、編織工作坊、布農書坊、原住民藝術中心、部落劇場、部落農牧場等等。

 原住民的祖先從百步蛇身上的花紋,得到靈感,創造出美麗的織布圖案,但是,部落裡的族人,因為都到外面買現成的布料,久而久之,織布的技巧就失傳了。

 園區中的編織工作坊,就是為了讓原住民的織布技巧得以保存和傳承下去,主人翁的姑姑(白布妮)為了學習布農的織布技巧,辭去醫院護理的工作,到全省各地拜師學藝,從一無所知到熟練技術,在編織工作坊傳授織布技巧。部落裡的婦女,來到編織工作坊培養一技之長,推動文化產業。

 文教基金會請部落裡的老人來到基金會,教導年輕人傳統的生活習俗與祭典文化和歌舞,部落的老人在這裡重新找到生活的寄託和尊嚴。園區內的部落劇場由布農族的耆老及青少年演出傳統祭儀、布農族八部合音及原住民創作歌曲。

 主人翁的阿公(白盛賀)開墾健康、美味的有機農園;主人翁的爸爸有計劃收購族人種的農產品如:花生,讓族人增加收入,這樣族人就不必到都市工作,也可以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小孩。

 村裡的阿嬤製作『布農風味餐』,有QQ的糯米黏糕、還有現炒的花生、烤肉、烤地瓜和香醇的小米酒,讓到園區旅遊的遊客可以品嚐道地的布農風味餐。

在文教基金會的附近,有一大片牧場,養了牛、羊、天竺鼠、小白兔、雉雞、孔雀、環頸雉等可愛動物,是兼具觀賞和生產的牧場。

台東布農部落觀光休閒農園園區有一塊藝術創作區,讓從事雕塑的藝術家們能到這裡,看到這裡的山川之美,激起創作的慾望和靈感,也讓平地的朋友,可以真切體驗到原住民的藝術特色及創作過程。

◎南投迪巴文社區的農業再造

  本圖畫書除了介紹台東布農部落觀光休閒農園之外,還介紹了南投迪巴文社區的農業再造以及屏東三地門鄉的排灣族撒古流的『部落教室』。

  南投迪巴文社區是位在南投縣信義鄉的布農村落,『迪巴文』的意思是樹林很茂盛的地方,一般人稱呼它為『雙龍社區』。

  南投迪巴文社區的主要街道是『布農街』,村民用傳統的織布花紋來美化路面,以石板砌成具有布農風味的門牌,用神話傳說來美化牆面。而迪巴文社區中的雙龍國小是個頗具特色的小學,校門口的牆是來自中央山脈的黑色硬石,校門的圖案則是布農織布老師的傑作,布農族有名的畫曆也裝飾在教室的牆面,而且學校教育和社區的文化傳承結合成一體。

◎屏東排灣族撒古流的部落教室

      撒古流是原住民藝術家,他在屏東三地門設立『部落教室』,他希望以教育為基礎,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精神,發展具有特色的食、衣、住、行、育、樂,並以自然環境以及族群的歷史、地理交互融合,創造一個具有文化特色兼具環境保育的理想家園。

撒古流希望將排灣族的特有芋頭美食,改良成現代人可以接受的芋頭文化,也希望將傳統苧麻織衣的文化,儘快恢復起來,並且改良傳統服飾成為居家或休閒的衣服。此外,撒古流也設計建造了一間改良式的石板屋,希望能表現傳統的精神,也能符合現代人的住屋需求。

本書的末了,也提及台灣還有許多的人投入重建部落家園的行列,如:花蓮太巴望的青年會、馬太鞍的傳統捕魚生態及社區的重建、台中和平鄉的泰雅織布、嘉義阿里山鄒族的魚固(ㄍㄨˋ )魚河川生態保育、屏東霧台魯凱族的藝術造街等等。

◎作家、畫家介紹

 本圖畫書的文章和攝影是王煒昶寫的、拍的,插圖是撒古流畫的。

 王煒昶1960年出生,從事台灣本土文化的紀錄,包括民俗廟會、慶典、工藝、建築、戲曲等,也致力於原住民文化的研究以及手工藝的推廣。

 撒古流(撒古流.巴瓦瓦隆)也是1960年出生,是屏東排灣族人,出生於屏東三地門鄉的達瓦蘭部落,致力於排灣族文化的研究,有多年田野調查的深刻體驗,作品多樣化,涵蓋繪畫、雕塑、建築設計施工、展場規劃等。

1979年撒古流回到部落教導傳統手工藝的製作。
1984年撒古流成立工作室投入雕刻、陶藝等人才的培訓。
1991年撒古流推動改良傳統的石板屋建築。
1993年撒古流出版《排灣族的裝飾藝術》。

◎我的感想

  1995年財團法人布農文教基金會正式成立,《重返部落》是2000年12 月出版,當時,財團法人布農文教基金會以及布農部落休閒農場才成立5年,當初的一個工作人員到如今2011年的90位專職人員和40位兼職人員,創造出自給自足的產業模式,讓台東延平鄉民得以在自己土地上尊嚴的生活著。

  台東布農部落的休閒農園是一個讓部落再生的成功故事。想要從事部落再生、社區再造的人士,不妨參考台東布農部落的休閒農園的成功經驗。不是去複製台東布農部落的休閒農園,而是去找出自己家鄉文化的特色,找出所處的地理環境的特色和優勢,找出得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給自足的產業模式。


  透過這本圖畫書,我對於原住民們用心耕耘,從無到有、無私的奉獻、彼此同心協力,建設家園,讓布農部落休閒農場從一片荒廢的土地變成了熱鬧、活潑、充滿希望的園地,這樣的精神和生命力感到十分敬佩。

  我對於撒古流保留傳統藝術的精神,但是不是死守著傳統,而是尋求改良成為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印象深刻。

     我在網路上找到一些白光盛牧師和他爸爸白盛賀的資料,我認為《重返部落》應是取材自白光盛牧師推動布農部落希望工程的故事,關於白阿公的故事,請點選這裡。關於布農文教基金會,請點選這裡

  這本書雖然是11年前出版的書,但是閱讀這本書時,帶給我希望和感動。做事時要有遠大的眼光和一步一腳印的踏實。對於自己的文化要先認識才會有認同,有了認同才會深耕。

  大學時代,我曾經參加山地服務社,去過台東的布農部落,那時的部落青年和家庭,有許多人是搬遷到都市生活,部落的人口的確是越來越稀少。今天,透過閱讀《重返部落》,我知道有台東布農部落的休閒農園這樣一個讓部落再生的成功故事,我相信在台灣會有更多像這樣子美好的部落再生、農村再造的故事繼續發生!


3 則留言:

  1. 因為閱讀『重返部落』,讓我回想起當年曾參與山地服務社,寒暑假到台東布農部落的事,於是,這就成為今晚說給乃誠和乃嘉聽得床前故事的題材囉。

    回覆刪除
  2. 延伸:

    太平國小布農兒童合唱團 【誰在山上唱歌】專輯介紹

    ‧聽 布農族小朋友唱歌
    ‧感受 陽光的暖意
    ‧聞到 土地的芬芳

    ※最貼近原住民生活的田野錄音,最趨近錄音室品質的美好音色!

    1943年日籍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八部合音收錄公諸於世,
    引起世界民族音樂界的驚豔!

    這美妙的八部合音在部落裡的小學被傳承著----太平國小,
    是近年來在合唱比賽裡,最亮眼的團隊,
    更多次受邀出國進行音樂文化交流。

    年幼的他們唱出布農族最世人稱道的「八部合音」,
    超齡的表現令人激賞!

    我自己還蠻喜歡

    lak Kukung(尋找狐狸洞)

    lautu lautu(童謠組曲)

    taktak tamakung(勇敢的公雞)

    回覆刪除
  3. 延伸閱讀:

    『小國富民』劉克襄介紹太魯閣的布洛灣。

    http://blog.chinatimes.com/aves/archive/2011/05/02/669380.htm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