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我的身份很多元: (1) 新樹幼兒圖書館 館長 (2)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的講師 (3) 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的文字作者 (4) 民視『快樂故事屋』節目嘉賓 (5)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 (6)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 (7) 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第十屆、第十一屆理事長 (8) 《書香季刊》總編輯 (9)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第54屆書香社會推動委員會委員 (10) 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 (11) 新北市圖書館選書小組委員 (12) 2017年文化部「線上主題書展——知識讀想1+N」 策展人 (13) 火金姑讀書會會長 (14) 櫻花草青少年小說讀書會會長 ◎歡迎來 FB 找我! Facebook: 蔡幸珍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我到新店區新和國小兒童哲學教師研習分享兒童哲學

文:蔡幸珍 2012/10/28

            2012/10/26我受邀到新北市新和國小的兒童哲學教師研習課中,分享兒童哲學。這些老師有的已經接觸兒童哲學有2年多的時間,有的則是今天第一次參加。這個讀書會的會長順日老師非常之用心,上課之前,頻頻和我聯繫,交換許多的意見,問我許多和兒童哲學相關的問題,諸如:使用什麼樣的文本比較好?兒童哲學到底有沒有什麼用?真的沒有結論嗎?怎麼鼓勵學生問問題呢?打算如何安排這2小時的時間呢?順日老師的這些問題也讓我想很多。


和新和國小的老師們合影。
       2012/10/26這二小時的進行方式是:

     (1)我請老師們先寫下二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兒童哲學是什麼?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兒童哲學,接觸兒童哲學的這些日子以來,我對兒童哲學的疑惑?然後,我請老師們一一分享他們所寫的看法與疑惑。進行這部分,是我想更多了解老師們的觀點和問題。

    (2)共讀《戰國策》的《馮諼客孟嘗君》。

              帶領兒童哲學的探索團體,通常都會共讀一個故事,或是一本圖畫書,而我今天選擇文言文的《馮諼客孟嘗君》,很少人用文言文當作是討論素材的。我認為,探索團體所使用的素材,無所不包,可以用繪本,可以是橋梁書的一篇文章,可以是電影,當然文言文的古文也可以。

        選用《馮諼客孟嘗君》這個素材,我是想要示範理解文本。老師們的國文程度都很好,如果選用簡單的文章,就彰顯不出『理解文本』這個過程,所以,我選用國小老師們比較不會接觸的古文來做帶領的示範,讓老師們知道共讀一篇文章之後,很重要的一點是進行『文本的理解』。朗讀過一篇文章,不代表理解文章,所以帶領小朋友進行兒童哲學的探索團體時,除了朗讀文章,也要進行『文本的理解』,確定小朋友理解這一篇文章,建立共同探討一篇文章的基礎。

    (3)海報法提問。
         
        我請想提問的老師,上台在海報上寫下他們的提問,一開始,只有一位、二位老師提問,我說平常我是不會要求小朋友一定要提問的,我採用鼓勵和不強迫的態度,但是,基於讓老師們體驗提問的難易度,於是,我要求現場的老師們每人都要上台寫下一個問題。如果不這樣要求的話,現場的老師也可能會放空,或是以靜制動,在台下靜靜地觀察別人的提問,但不一定會主動上台提問。在這樣的要求下,果然,每一位老師都上台寫下了他們的提問。

        從照片中的文字可以看到左邊第九題和右邊第一題的字看不太清楚,所以,下次進行海報法的提問時,要準備顏色比較清楚的白板筆,如:紅色、黑色、藍色等。

        一開始第一位老師上台寫問題時,並沒有寫號碼,所以接著上台的老師也沒有寫問題的號碼。為什麼問題要寫號碼呢?因為這樣討論是,比較方便清楚說明現在正在討論的是那一題,此外,進行問題的歸類時,也比較可以明確地說出哪一題和哪一題的問題是比較接近的。

       為什麼我要求老師們要在提問的問題之下寫下名字呢?這是因為要知道這問題是誰提出的,如果帶領者不清楚這問題,可以請提問者做進一步的問題說明或是解釋問這個問題的動機。
         

    (4)討論。

       提問完,接著就是進行問題的歸類、釐清和探討。

      當念出第九個問題之後,我就發現提問者可能寫錯或是看錯文本,所以,我請老師們再看一次原文的內容,是『梁使三返』,所以問題應該改成是:馮諼為何會知道梁王會三返呢?其實這問題還是簡潔了些,不夠精確,梁王本身並沒有三返,是梁王派遣使者攜黃金千金,車百乘,往返求聘孟嘗君三次,並不是梁王本身。所以釐清問題的本身,也是可以透過回歸原文,來讓問題更清楚。

        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同的老師對於馮諼抱持什麼樣的心態來寄食孟嘗君門下,有不同的見解,我們討論了馮諼的個性,討論的同時,也或多或少也進行了這故事的文本分析。

    (5)回饋時間。
    
       討論完,我請老師們分享今天的收穫。有老師說過去帶領小朋友們進行兒童哲學式的討論,常會有天馬行空或是失焦的情形,偶爾也會有卡住的感覺,今天的提問與討論中,加入文本的分析之後,發現,有些提問真的是有答案的,並不是都是天馬行空的飄蕩,討論的時候,可以回文本去找出論述的理由,讓答案更有根有據,是今天最大的收穫。

        有老師說過去別的老師認為兒童哲學是沒有答案的,這件事讓她不以為然,再者,沒有下結論,問題沒有處理,這些她也不認同,問那麼多問題,卻沒有好好處理問題,這樣有什麼用?可是她看了我今天帶領的示範,以及今天所舉的例子,她認同了,兒童哲學並不是沒有答案,並不是不去處理,有些問題可以從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就可以直接處理掉,有些問題可能今天不處理,但是留在腦海中,某個日子裡,拿出來處理,有的問題是google一下,就可以處理,有些問題可能是一輩子一直要去探索的,如:愛是什麼?義是什麼?這樣的處理問題的態度,讓她信服與認同兒童哲學,是她今天的收穫!





1 則留言:

  1. (轉貼自雅絃)

    黃雅絃: "兒哲鼓勵提出問題,而不是鼓勵不處理問題"
    是我當天上課時一直放在心上的一句話!!

    我想~我之前不處理問題的原因,
    本來是擔心給了答案之後,
    一切就又回到了學生將解惑的責任留給了老師的舊習慣,
    認為老師說的一切就是問題最終的解答,
    一切的困惑都應有了定位。

    我沒有處理的是~~
    面對問題時,又該要有怎麼樣的態度與策略?
    除了放著~~

    這一次看過幸珍的海報法後
    可以用更積極更深入的態度回到文本去"理解"與"澄清"
    是我學到的處理提問的態度與策略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