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話圖》這本圖畫書理論工具書
有網友說《話圖》一書艱澀難懂,對我而言也是如此,讀第一遍,不懂,讀第二遍,懂個20%,讀第3遍,又多懂了一些。然後,突然,在某一天,彷彿開竅似的,懂得多了,然後,我期許自己能舉一反三,能把《話圖》說到的『閱讀試驗』以及理論觀念,套用在臺灣的繪本上,看看是不是自己真的懂了、通了。
作者:培利.諾德曼 出版社: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 |
帶讀書會,也是一種集結大家的看法、討論,或許別人觀點,也能幫助自己更多了解。二年前的我,和現在讀過《話圖》的我,有一些些不一樣。我自己覺得閱讀《話圖》,也幫助我更了解一些閱讀的策略和圖畫書的賞析,我也覺得會對插畫家的創作,在構圖、佈局、敘述的節奏....等等有幫助。
我上次看《知道》這個電視節目,看到隱地的一小段說法,他說他本來很會寫小說的,後來,為了讓寫小說更進步,去閱讀了許多諸如如何寫小說的技巧、方法,用心研讀之後,反而不會寫小說了,當然,過了許久,他後來還是有繼續去寫小說。只是對於創作者而言,知道太多的理論、原則,是好?是不好?對創作者是幫助還是羈絆?
不過,目前我是推廣、評論、介紹圖畫書、文學作品,我是認為讀這些理論書,讓我能更輸入的去導讀、去細細體會這些書的好,對我而言,是有正面的幫助的。
我閱讀《話圖》的策略是
(1)閱讀《話圖》時,要把書中提到的圖畫書盡可能找出來,對照閱讀。
(2)幫忙下小標題,留意作者論述該理論的結構和方式。
(3)進行『閱讀實驗』,驗證作者所論述的是否真是如此。
(4)找尋臺灣出版的圖畫書,以《話圖》的理論觀點,套在臺灣出版的圖畫書上,適不適用?
(5)找尋《話圖》中,這議題作者是不是有沒有提出的觀點?對這議題我有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6)如何深入淺出的將《話圖》中的一些觀點,分享給故事志工,在帶領圖畫書閱讀時,能分享給小朋友。
如果有同伴一起讀,一起分享,或許會有趣一些。我有幾次去演講,就是講《話圖》的圖畫書中的圖文關係,以臺灣某些圖畫書為例,帶領聽眾,實際進行圖、文分開的閱讀實驗,以及單張圖的圖、文關係,讓聽眾藉由親身的體驗,去感受到《話圖》作者所提到的圖文之間的關係,圖的強項,圖的多重曖昧的解讀,以及文如何改變圖的意義,圖如何改變文字的意義等等。覺得透過實作,更會懂得《話圖》一書中的一些論述。
閱讀《話圖》或許會讓你懷疑起自己的閱讀力,其實《話圖》一書對《話圖》的那一群譯者也是,他們也是讀很多次,領悟、討論、琢磨很久很久很久,然後,才能翻譯一小段。《話圖》這本書花了相當多的時間才翻譯完成的。我真是謝謝他們的辛苦翻譯,才得以接觸這本好書。
◎關於音樂上的專業用語
節奏:節奏是一個廣義詞,它包括了音樂中與時間有關的所有因素,這裡概括了拍子、小節、循環周期和重音的位置。音樂猶如千軍萬馬,是節奏把它們有序的組織在一起,按著音樂的強弱、長短,使它們有序的進行著,如果沒有節奏,音樂就會雜亂無章,不成其為音樂。因此,在音樂裡節奏是至關重要的,它無所不在,它體現在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小節線,每一個重音和速度的標記中。(引用自中華文化信息網的網路文章)
節奏:節奏是一種以一定速度的快慢的節拍,主要是運用速度上的快慢和音調上的高低把它們組合到一起。例如,2/2拍就是強弱拍,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嘭恰」,那麼3/4拍是強弱弱,也就是「嘭恰恰」,我們常聽到的圓舞曲大部分就都是3/4拍的了,4/4拍是強弱漸強漸弱。節奏可以獨立被欣賞,例如鑼鼓演奏。節奏也可以成為旋律音樂的骨架。(引用自維基百科)
對位法:對位法是在音樂創作中使兩條或者更多條相互獨立的旋律同時發聲並且彼此融洽的技術。(引用自維基百科)
對位法:對位法(counterpoint)意指二個聲部以上的旋律雖互相組合進行,但仍各自保有其獨立性的一種作曲手法。當某一聲部的的旋律線顯得較為活躍(較短音值)時,另一個聲部將顯得較為靜態(較長音值)。就像二個人在對話,總不能二人同時高談闊論,要輪流發表意見,但是必須是對同一件事情有相同看法,這話題才能繼續下去。 (引用自網路文章)
◎關於《圖畫書敘述的節奏》的文章結構和觀點
△諾德曼先分享閱讀小說、看電影、閱讀圖畫書之間的不同?
△引進節奏的觀點。
克莉絲汀.梅茲:那些有資格被稱為具有節奏性的符碼法(不只是隱喻),以各種不同的表現媒材呈現,而這些媒材都具有時間的特性。圖畫書中的圖畫和文字都具有時間性—它們同樣可以暗示時間的流動;文字是基於它們原來的特質,而圖畫則是由它們的前後順序所造成的。所以這二種都能夠產生節奏,而它們結合起來就產生第三種節奏—圖畫書的敘事節奏。
△論述圖像的節奏:
(1)插畫者對於特定時刻的選擇,創造了一種特殊的節奏,這種節奏是連續圖畫的特質,就是一系列在意象和無意象之間的強烈對照。
例如:《野獸國》的故事,時間總長度是二年過二天,莫里斯.桑達克選出18個時刻來呈現。又例如:《小房子》的故事,時間總長度可能是好幾十年,巴頓用21圖來暗示時間的變化。
文圖:瑟巴斯帝安.麥什莫澤。出版社:青林。我以《松鼠先生和月亮》為例,來說明圖畫書中圖像的敘述節奏。 |
我以《松鼠先生和月亮》為例,來說明圖畫書中圖像的敘述節奏。橫條是時間軸,代表整個《松鼠先生和月亮》故事的總時間,而插畫家選用幾個特殊的時刻,來畫此書的插畫。 |
野獸國英文版 |
(2)圖畫在圖畫書裡能夠像標點符號一樣地運用:它要求我們在繼續進入到下一頁之前先暫停下來。插畫家要善用這種翻頁間隔所產生的停頓,以及圖畫間隔所產生的景象。
(3)林克倫.強森(Lincoln F.
Johnson)談到電影剪接時說:剪接的加速和減速會改變電影的步調和觀眾體驗的內容。
(4)圖的尺寸的大小暗示著強拍、弱拍。例如:《小房子》的圖和文在男孩控制住也東西時,造成巧妙的掌控漸強,當他回房間時,又造成漸弱的感覺。
(5)在一頁裡一組連續小圖的運用或是用連續幾頁的畫面的組圖都會影響圖畫的節奏。
△論述敘述性文字的節奏:
(1)為了讓文字變成一個故事,文字必須以某種方式結合,有開頭、中間和結尾。當一系列互有關聯的事件產生懸疑和高潮時,才是最吸引人的。每一個我們所聽到的事件必須是不完整的,讓人想知道接下來會怎麼發展。焦點一直往一連串相關的時刻前進,以強烈的方式加速,直到最後到達高潮。
(2)小說是漸進式擴展,而圖畫書的圖文是一種相互導正的對位排置(contrapuntal
arrangement)。
(3)小說家處理視覺訊息的方式:小說利用中斷情節,以敘述性的段落告知讀者人、事、物的樣子。不夠老練的讀者會從小說裡得到樂趣經常是由於情節緊湊,劇情不斷向前推進,以致於對敘述性的段落感到無趣,常會略過不讀。厲害的作者會讓這種敘述性的段落成為故事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們如何做到的,也許可以類推到圖畫書藝術家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把圖和文字所說的故事加以整合。
(4)文字藉由逗號、句號、刪節、斷句、段落、句子的長短也能產生不同的節奏感。例:《野獸國》的長句。
△文字的節奏感+圖像的節奏感→圖畫書的敘事節奏:連續性圖畫的節奏是有規律的:一個強拍接著另一個強度相同的強拍。文字敘述的節奏則具有高潮性:持續加強的節奏,藉著顯示出各個時刻之間的此起彼落的因果關係,把這些時刻加以統整。在圖畫書裡,這二種節奏彼此相互撞擊。
◎關於《圖畫書敘述的節奏》提到的圖畫書
《野獸國》 中文版(漢聲)
《奇奇骨》 (上誼)
《小兔彼得的故事》(青林)
《魔法奇花園》(格林)
《小房子》(遠流)
《母雞蘿絲去散步》(遠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