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蔡幸珍老師是資深閱讀推廣者也是兒童文學作家,著有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和《東沙的守護神》,譯有《傷心黑洞》和《完美》。她經常上台北廣播電台「幸福生活館」和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分享故事,也常常到全國各地說演故事和演講,分享書的豐富和美好! 【現任】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華岡興業基金會故事師資培訓課講師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繪本和兒童哲學之新莊榮富中文故事團篇

文:蔡幸珍 2011.9.20

        2011/9/20晨光之間之後,我緊接著到新莊榮富中文故事團分享『繪本和兒童哲學』。


我和榮富中文故事團合影,榮富國小有妳們,真好!

◎與兒童哲學有關的書籍和月刊
      
      我先介紹幾本和兒童哲學有關的書和月刊《誰說沒人用筷子喝湯》、《故事、閱讀與思考》和《毛毛蟲兒童哲學月刊》。

《誰說沒人用筷子喝湯》是楊茂秀老師寫的,他寫了20個和兒童有關的故事,每一個故事之後,楊茂秀老師談論故事之中的敘事智慧以及包含其中的思考實驗。

《故事、閱讀與思考》是林偉信老師寫的。書中有怎麼樣為兒童唸繪本和說故事,怎麼挑選好繪本,怎麼陪兒童拆解故事中的隱喻,怎麼樣和兒童對話和談論,並且有『兒童哲學式』的閱讀討論記錄,可以從中知道偉信老師是怎麼實作兒童哲學的。


我正在介紹『毛毛蟲兒童哲學月刊』

《毛毛蟲兒童哲學月刊》是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出版的,每個月出版一次,月刊正在連載兒童哲學在台灣的發展史,也有幾次刊登了我的投搞。我把在晨光時間帶小朋友閱讀繪本,並且提問討論的過程,寫成文章,投稿刊登在《毛毛蟲兒童哲學月刊》。為什麼我這麼認真地記錄每一次的兒童哲學式的提問和討論,是因為我覺得每個小孩的提問都很珍貴又有意思,透過這樣連續的文字紀錄,可以知道小朋友不同的思考歷程和發展。

◎楊茂秀的兒童哲學和林偉信的兒童哲學

 有人喜歡問兒童哲學是什麼?楊茂秀老師甚少直接對兒童哲學下定義,而是帶領大家以探索團體的方式進行討論,讓大家從當中體驗什麼是兒童哲學。

      跟從未吃過、見過皮蛋的外國人而言,與其告訴他什麼是皮蛋?黑色還是白色?皮蛋裡面的成分是什麼?聞起來是什麼味道?倒不如就是給他一顆皮蛋,請他吃吃看,讓他靠近皮蛋聞一聞、摸一摸皮蛋,放入嘴巴裡咀嚼咀嚼,感受一下皮蛋的口感。楊茂秀老師就是以『做哲學』方式,帶領我們認識什麼是兒童哲學。

想要更多了解楊茂秀教授所推廣的兒童哲學,請詳閱《誰說沒人用筷子喝湯》這本書。

在此,我簡單的描述楊茂秀老師所帶領的探索團體的進行方式如下:

1)共讀一篇文章。

2)提問。

3)釐清問題並且將問題分類。

4)以關懷思考、合作思考、有趣的方式進行討論。


我正在說明關於探索團體、關懷思考等等。

 關懷思考、合作思考和批判性思考,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態度。批判性思考,容易流於否定別人的意見,在別人的論述中找出邏輯上漏洞,容易趨於辯論性。

以拼拼圖為例,批判性思考是找出別人思考拼圖當中的誤謬,原本拼好60%,可能被破壞又需要重新再拼;而關懷思考、合作思考,就好像是A已經拼好60%的拼圖,透過B的意見和加入,拼圖完成65%,再透過D、E、F等人的意見和論點之後,拼圖的完成度又往前邁進一步。當然,找出別人思考上的邏輯誤謬,不是壞事,就是要以合宜的態度來表達。

有人說兒童哲學就是一種提問、一種思考的方式。

林偉信老師鼓勵故事志工,不要把兒童哲學想的太難、太複雜、太形式化,就是以最自然的方式和語言,和小朋友對談。而和青少年討論時,要注意幾件事:(1)青少年表達的意見夠清楚嗎?(2)青少年所說的理由充分嗎?需要補充證據以支持他提出的意見嗎?(3)青少年論述時,是否以偏概全或是推論太快等等?

Do兒童哲學

      光聽我這樣描述兒童哲學是什麼、不是什麼,不過癮,一定要自己身入其中,才能有比較清楚的感受和概念。接著就是榮富中文故事團的兒童哲學初體驗

我說《小孩與螃蟹》的圖畫書故事

      關於《小孩與螃蟹》的圖畫書故事,請點選這裡


我正在說『小孩與螃蟹』的故事。


榮富中文故事團的提問

      現場我們提問之後,我請大家把自己的名字(全名)寫在問題的後面,在此,我以單名表示。


Q1:為何小孩會陷入石頭中?(琇)

Q2:如果孩子提問關於『超現實』的劇情,如何與其對談?(鍛)

Q3:為什麼小男孩說大海請將我淹沒?(偵)

Q4:為什麼父母不問孩子的想法,只是偷偷的跟蹤?(慧)

Q5:什麼才是善意的謊言?(賓)




Q6:唱歌可以讓螃蟹跑出來,那父母如果對著石頭唱歌,小孩會願意(會)出(回)來嗎?(琇)

Q7:為什麼父母不讓小朋友多帶些芋頭?(玲)

Q8:螃蟹每天ㄊㄧㄥ小女孩唱歌→會跑出來,為何ㄊㄧㄥ到爸爸唱歌也會跑出來?(靜)

Q9:為什麼父母不懂得煙滅證據,還留下一個螃蟹殼?(蓉)

Q10:螃蟹出來時,唱的比說得還多,為什麼?(沂)

Q11:螃蟹吃芋頭(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如果小朋友問,如何回答?(馨)

Q12:當你發現別人的小祕密時,你會如何處理?(賓)


◎討論

我請問大家白板上的這些問題,有接近可以歸類的嗎?有人提議螃蟹歸一類,芋頭歸一類,滿花姐姐認為這些問題都很獨立,不能歸類。

歸類也好,不歸類也無所謂,接下來就是釐清問題時間。我請鍛再說明一下她所謂的『超現實』的劇情,鍛說圖畫書中常有天馬行空,不合常理的地方,這些該怎麼解釋給孩子聽,我請她舉例,她舉的例子剛好就是第三題,為什麼大海會將小男孩淹沒或是螃蟹為什麼聽得懂小男孩的歌聲呢?


當鍛說明的她提問之後,就會發現雖然問法不同,使用的詞彙不同,但是鍛要問的問題和Q3、Q10、Q8有些關聯性。

偵問為什麼小男孩說大海請將我淹沒?我試著請她回答。她說她覺得男孩是想變成螃蟹,回到大海吧!

滿花姐姐說這會不會是一種文學上的描述手法而已,情感的詮釋手法而不是真的。就像大人描述心情會用down 到谷底來形容,而不是真的人到了谷底。

賓說她覺得小男孩為什麼要大海淹沒,就是他的情緒很低落,大海是小男孩情緒安全感的祕密基地。傷心的他尋求大海的安慰。

我問鍛她低潮時,她的秘密基地是什麼?她說看書是她的安慰。


我問靜我們看到的故事,主角都是小男孩,這個小女孩打哪兒來呢?大家開她玩笑說,她有了二個兒子,一定是希望生女兒。靜接著提出她的問題,她覺得小男孩的歌聲和他爸爸的歌聲,爸爸的歌聲一定比較低沈,為什麼螃蟹還是會跑出來呢?

有人說螃蟹跑出來不是因為歌聲,而是因為牠聞到芋頭的香味。說到這,我適時地問,可是Q11馨問說螃蟹應該不吃芋頭的啊?有人說可能是歌聲很吸引螃蟹,我問如果小男孩的歌唱的很難聽,螃蟹還會出來嗎?有人說會,因為小男孩和螃蟹都是寂寞的人,二個寂寞的人,就湊在一起了。

關於螃蟹吃不吃芋頭?螃蟹吃什麼?要不要告訴小朋友正確的答案,聽過這個故事的小朋友,下次會不會就拿芋頭去釣螃蟹呢?如果小朋友釣不到螃蟹怎麼辦?有人回說用芋頭釣不到螃蟹,就唱歌吧!(哈!)

我問姿到底故事媽媽要不要收集準備很多正確的生物知識來告訴小朋友呢?姿說卡通裡,天馬行空、無厘頭的劇情比比皆是,她覺得還好啦!

也有媽媽用人作比喻,有葷食、有素食主義者,那螃蟹可能是吃素的啦,所以吃芋頭。



蓉問:為什麼父母不懂得煙滅證據,還留下一個螃蟹殼?

 有人認為是爸爸媽媽太輕敵、沒有同理心,覺得自己的處理事情手法比較好,到時候跟小朋友解釋解釋就行了。

有人認為這是偷吃忘了擦嘴巴。有人認為爸媽的作案手法太粗糙了。有人認為爸媽沒有同理心,大人把螃蟹視為食物,而小孩把螃蟹視為朋友,這是二種不同的態度。

鍛舉她家小孩的生活故事為例,她的小孩視珍珠膜為寶,收集一堆,但是她覺得那堆根本就是垃圾,就把它處理掉,回家後,小孩發現不見了,哭很久,所以,下次她丟棄小孩的東西之前,會先詢問小孩,而鍛覺得她們家有許多這種她視為垃圾而小孩視為寶的東西。

有人回應《小孩與螃蟹》這故事讓她聯想到《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班上的班豬已經養大了,到底可不可以把這隻班豬殺來吃呢?如果把豬視為食物,那當然可以,可是這隻豬和班上小朋友生活在一起一年多,感情深厚,如果把豬視為朋友,那就是不行。




琇問:唱歌可以讓螃蟹跑出來,那父母如果對著石頭唱歌,小孩會願意(會)出(回)來嗎?我問她如果是她自己呢?會回來嗎?琇說如果父母唱歌,她願意從石頭中出來。她說如果父母願意用小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處理,來對待她,她願意回來。琇娓娓訴說她家人間的一段衝突,她覺得當時如果父母可以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處理,也許親子之間的關係會變得不一樣。很多時候,大人沒有站在和孩子相同的高度看問題,更多時候,因為忙碌,因為生活壓力,而沒有時間了解孩子,導致親子之間的衝突加大。

關於沂的這個提問『螃蟹出來時,唱的比說得還多,為什麼?』有人認為唱歌比說話還吸引人,賓覺得小朋友喜歡唱歌,喜歡歌,所以用歌來吸引螃蟹。


討論至此,不是每個問題都討論到,我請有特別想表達意見的人,可以自由表達。玲提到她為什麼問『為什麼父母不讓小朋友多帶些芋頭?』是因為她希望和小朋友談論分享這個話題。她希望孩子能夠慷慨,能夠有分享的觀念。


◎迴響

我請故事團的志工們分享實地操作這樣的『兒童哲學式』的提問和討論之後,有什麼想法和問題。

滿花姊姊說她十多年前就接觸過兒童哲學,今天的談論很棒,她想重新拿出楊茂秀老師的書,好好讀一讀,她也希望榮富國小高年級的小朋友,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對書(故事)進行這種兒童哲學式的談論。

琇說今天的討論收穫很多,彷彿又回到大學時代的文學課程,大家事先閱讀,然後在課堂中,進行文本的討論與分析。她覺得今天大家針對這故事,從不同的切入點和思考點提問和討論,她覺得很豐富、很棒。

鍛說她迫不及待要去和小朋友以這種方式來進行閱讀圖畫書後的互動,想知道會是什麼情況。鍛覺得今天的講座把每一位團員的心,又拉到繪本中最令人喜愛的部分:快樂、分享、啟發、思考。




蓉說過去晨光時間分享3本到4本圖畫書,她覺得今天這種方式,可以深入的好好分享一本圖畫書,很棒!她有機會也要試試看!

勳說她孩子聽了我說二年的故事,每次回家總是開心的和她說許多,也會問許多的問題,她很好奇到底我是怎麼說故事的,今天的收穫很多。



      聽到好多人表示有機會要在晨光時間裡試試看,我很開心!我邀約大家有機會以這種兒童哲學式的提問和討論和小朋友互動,嘗試個幾次,我們找個機會,再來分享每個人的實際操作的領悟、收穫和遭遇的困難等等。

眼尖的滿花姊姊,看到我除了《小孩與螃蟹》之外,還帶了《第6天》和《橘色的馬》,希望我加碼演出,分享這二本圖畫書。時間的關係,我只分享《第6天》這本圖畫書,《橘色的馬》就留到下一次的講座囉!




我說《第6天》的圖畫書

      我說完《第6天》的圖畫書,有故事志工補充說明說這和聖經故事有關,聖經裡提到上帝創造萬物和人類。


先前有人問我什麼樣的圖畫書適合拿來當兒童哲學論的素材?

我舉《第6天》這本圖畫書為例。這本圖畫書,我剛剛跟榮富203班的小朋友分享,他們的提問如下:


Q1:請問上帝為什麼沒有好朋友?(璇)

Q2:上帝一共用了幾滴泥巴?(馨)

Q3:上帝做了幾個朋友?(芯)

Q4:為什麼動物都不理上帝?(睿)

Q5:為什麼上帝一定要製作好朋友而不是動物?(雅)

Q6:上帝在路上碰到多少動物?(妤)

Q7:為什麼上帝(上山時)不用輕功而下山用滾的?(嘉)

Q8:最後一頁有幾個6?(宇)

Q9:為什麼上帝會飛起來?(樺)

      Q10:第一個城堡要用多少貝殼?(瑜)

我自己多次說圖畫書故事,然後,讓小朋友提問,我發現小朋友非常勇於提問。你呢?你認為什麼樣的圖畫書適合拿來當兒童哲學論的素材?



1 則留言:

  1. 文:草莓姐姐。

    節錄部分部落格文章如下:

    今天的讀書會請到了蔡幸珍老師
    因之前新莊親子園地活動的緣故,和老師有的"一故事之緣"
    就此對蔡老師的崇拜就有如濤濤江水,綿延不絕ㄚ...

    話說...
    今天的讀書會讓我有回到當年的感覺
    (遙想當年... )
    (ㄆㄧㄚˋ... 可以回來了吧...)

    老師的引導方式為
    "開放式討論"
    "重對話"
    "合作式思考"
    "以探索的方式進行"
    "關懷思考"
    "敘事智慧"
    "思考實驗"

    在從頭到尾把故事說完後
    請大家對於故事提出問題
    寫在黑板上(問題+提出者姓名)
    我發現,這樣比純粹一一提出問題討論的方式,更能夠讓大家把問題釐清的更清楚
    因為...
    1. 已經寫在黑板上了... 跑也跑不掉... (還寫了名字)
    2. 因為是公開記下來的,能讓大家對於各種的問題,更能夠做相互的推敲比較

    我自己也非常喜歡這樣的方式
    之前也常常對我的孩子用這種方式在引導
    我發現...
    常常大人在想要說個故事給孩子聽時
    都會先自己預想"我要從這個故事裡,讓孩子學到什麼"
    就會先有個心懷不軌
    孩子當然能感受得到
    再加上
    大人既然說了這個故事
    就表示"孩子也應該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了吧!"
    而期望有所回應
    但也常常是失望落空ㄚ...
    大人的怨懟,再加上孩子的擔心
    常常讓說/聽故事這件事變得很困難
    (這是在說我自己啦~~ 要檢討要檢討...)

    但如果能讓孩子自己提出疑問
    大人們不但可以從他們的問題
    很自然的瞭解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
    而且又不用擔心太多
    這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嗎...

    閱讀更多,請至:
    http://likejulie.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20.htm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