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我的身份很多元: (1) 新樹幼兒圖書館 館長 (2)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的講師 (3) 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的文字作者 (4) 民視『快樂故事屋』節目嘉賓 (5)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 (6)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 (7) 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第十屆、第十一屆理事長 (8) 《書香季刊》總編輯 (9)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第54屆書香社會推動委員會委員 (10) 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 (11) 新北市圖書館選書小組委員 (12) 2017年文化部「線上主題書展——知識讀想1+N」 策展人 (13) 火金姑讀書會會長 (14) 櫻花草青少年小說讀書會會長 ◎歡迎來 FB 找我! Facebook: 蔡幸珍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繪本與兒童哲學 Part II

探索團體:新莊昌隆故事團
文:蔡幸珍 2011.9.5

接續《小孩與螃蟹》的討論之後,我說《猴男孩小宙》的故事,企圖以不同的教養方式來豐富整個討論的面向。第一階段的討論,請點選這裡

讀家文化出版的『猴男孩小宙』。文圖:貝蒂絲.阿勒瑪涅。翻譯:徐素霞

【第三階段:我說《猴男孩小宙》的故事】

《猴男孩小宙》是讀家文化出版的圖畫書。文圖是義大利人貝蒂絲.阿勒瑪涅創作的,而由徐素霞老師翻譯。

小宙是個猴男孩。他的媽媽在搖籃前和他所說的話,就深植在嬰兒小宙的腦海中。她每晚親吻他時,就叫他「我的小猩猩,小狒狒,小懸猴」於是啊!這個念頭就像一片葉子滑進張開的信封袋那樣,就形成了他的思想和舉動。

小宙總是不停的叫喊和蹦跳,在每個可能抓到的架子上搖晃擺盪,當他肚子餓時,他就用雙拳不斷地在頭上敲搥,他用兩手抓食物吃,在屁股上摩擦抓癢,大笑的時候就跺腳頓足。他愛用舌頭舔傢俱上的灰塵,累了就在桌燈架上睡覺。

他的父母越來越擔心,帶他去看醫生,醫生建議小宙的爸媽對他這些古怪舉止視若無睹,但要禁止他所有任性的行為,就像任何小朋友一樣。醫生說小宙的古怪舉止最後都會自然改正的。

幾個月後,他的這些狀態慢慢回復正常,八歲的時候,小宙會穿鞋子、削蘋果皮以及不亂拍電視螢幕,也不再用手搆住媽媽的腳踝以便在地上拖行,特別是他開始對自己的倒影喜歡起來了,而且也交到一個好朋友,可以和他聊好久的足球。

然而,有一天,小宙跳上桌子,宣佈他要離開,回到他真正的父母家:猴子家庭!他甚至不再講人類的語言。小宙的爸媽是那麼的悲傷,但是他們記住醫生的建議,不發一語的讓小宙自己準備行李離開。

小宙先是往熟悉的學校方向去,之後,靈機一動,就往到動物園方向去。起初動物園的猴子、猩猩不認同小宙,之後,才接納他成為一員,第一晚睡在猴媽媽身邊的小宙滿意地睡著了,但是隔天的蝨子跳蚤大餐,還有表妹的嘲笑,讓小宙去省思自己到底是猴子還是男孩。

小宙想到他所認識的小朋友也有許多奇怪的行為舉止,譬如:愛對著自己的腳講話的約瑟芬,老是喜歡用泥巴塗滿全身的默汗穆德,自以為有超能力的侯傑姆等等。

小宙說「是啊!是啊!那些跳蚤蝨子讓我反胃,那些毛髮讓我發癢!我必須回去我家了,因為我是真正的小男孩!」

【第四階段:提問和討論《猴男孩小宙》的故事】

我一說完這故事,茹就說她覺得這本圖畫書根本是在嘲諷過動兒。這本書裡所描述的行為就是過動兒會出現的行為。她問為什麼作者畫出這本書?

大家的提問

Q1:作者為何畫出這本書?(茹)

Q2:如何把猴小孩變成小男孩?(寶)

Q3:小宙真的患有過動症嗎?(珍)

Q4:父母親該注重言教、身教?

Q5:小宙為何會有猴男孩的舉動呢?

Q6:猴男孩的舉動是否有被接受?可被接受?(珍)

Q7:給孩子空間,孩子就會自動成長嗎?(珍)

Q8:最討厭的人能不能給人最正面的影響力?(珍)

Q9:如果朋友家中有像小宙這樣的男孩,你會給朋友什麼樣的建議?

Q10:《猴男孩小宙》這本圖畫書會帶給小孩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力呢?

Q11:自己覺得負面的、不喜歡的圖畫書,還要不要介紹給小朋友?

我自己本身非常喜歡《猴男孩小宙》這本圖畫書,我認為這本圖畫書讓家中有頑皮一點的家長一個定心丸,好像孩子大了就好,給孩子空間,讓孩子去探索,認識自己,正因為是這樣的觀點,對照《小孩與螃蟹》,大人強行介入小孩與螃蟹之間,把螃蟹捕食吃掉,造成親子關係決裂,小孩悲憤、隱沒入石頭中的慘劇。正因為對這二本圖畫書有這樣的觀點,所以,一聽到茹的看法,彷彿在我的心中投下震撼彈。

茹的家中有特殊兒,她說有過動的小孩、有自閉的小孩、還有過動自閉的小孩。她認為放任過動兒不管,到最後小孩會變白癡。茹說孩子小,對小孩碎碎唸有效,等到孩子大了,碎碎唸也沒用了,等小孩大了,自然就好,其實這不一定,小孩變好變壞各有50%的機率。


寶倒是覺得圖畫書作家可能是輔導師或是社工之類的,有接觸過這種小孩。對於茹覺得圖畫書作家嘲諷過動兒一事,我說這位作家曾出版《巴黎的獅子》,那本書帶點自傳的味道,會不會《猴男孩小宙》這本圖畫書也是她小時候的成長經驗呢?

對於我的猜測,茹一口否決,她認為圖畫書作畫家是個安靜的孩子,畫風獨特,但絕不是過動兒。我想問如果真是作者的自傳,那她還會認為這本圖畫書有嘲諷過動兒的意味,還是會認為作者要大人多多包容孩子呢?

有位媽媽仔細看過圖畫書中的作者介紹以及徐素霞的導論之後,她認為這篇導論寫的很清楚。她唸出導論中的文字:

「本書圖文作者以直述的手法來描寫這個猴男孩的成長故事。可能有讀者會覺得書中的情節鋪陳太誇張了,小男孩懸在燈架上睡覺?還跑去動物園和猴子們住?爸媽也沒攔阻?然而,有許多事物就是得透過圖畫書中顛覆常理的模式,讓讀者警覺或者是得到深刻的印象。

作者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傳達她對生活中的一些觀察現象。那個小孩不曾做過荒謬愚蠢的事?用舌頭舔傢俱灰塵?可能還是小事哦,因為不少小孩還吃過自己的糞便呢!重要的是:大人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情,而又怎麼帶領孩子走回正規的途徑。而孩子也唯有經歷體驗,才能了解現實和他所想像的不一樣。」

我說圖畫書中有出現醫生的角色,醫生對小宙的看法以及對小宙的父母的建議是『要禁止他所有任性的行為,就像任何小朋友一樣。至於他的猴小孩生活方式,就隨他去。』如果醫生代表權威的話,那麼應該可以推論小宙不是過動兒。

寶也認為小孩有遲緩或者是過動、自閉的情況,應該要看醫生,趕緊吃藥解決。有媽媽認為如果小宙不是過動兒,那麼她認為小宙的父母疏於管教、放任小孩,才讓小宙有這麼沒教養的情形出現。她認為這本圖畫書也是相當負面的。

我則反問她前面的故事固然呈現許多誇張的行徑,但是結局的部分是小宙的認同改變,他認同他是個小男孩,回到爸媽的懷抱,我請問她會怎麼看待結局的部分?

她說她曾經幫朋友帶過小孩,小孩鑽桌底,有許多不乖的行為出現,她好言好語的規勸,不過小孩不聽。她的朋友也很困擾,問她怎麼辦?她問我怎麼辦,該給她的朋友什麼建議呢?

不只一個媽媽表示小宙的媽媽說『我的小猩猩、小狒狒、小懸猴』是一種親暱的稱呼,就像有人口中常說的『你這個小笨蛋!』或是『你這隻小狗狗』,都是大人對小孩的暱稱,只是小孩不一定這麼認為,小宙認為他媽媽說他是小猴子,那他就是小猴子,所以動作舉止行為就要像個小猴子,所以家長在平時要注重自己的言教和身教。

我提到《小孩與螃蟹》和《猴男孩小宙》這二本圖畫書裡的大人對小孩的教養態度大不同,《小孩與螃蟹》比較偏東方的教養而《猴男孩小宙》比較是西方的教養方式。

最後,我提到冰山理論,就是一本圖畫書讓讀者明顯看到文和圖的部分,屬於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而讀者根據自己經驗、價值觀等等去理解作品的部份,或是引發其他的聯想等等,則是屬於冰山藏在水裡下的部分,而水下冰山的這部份,每個人不同。

我看到《猴男孩小宙》的圖畫部分有許多的留白,而封面上的小宙也不是整張臉都畫出來,給我一種『ING』的感覺,就是小宙還沒定型,他是個發展中的孩子,我們每個人不管幾歲,只要心裡願意持續追求成長,也都還沒有定型,還有許多發展、探索和成長的空間,有位媽媽很認同我這樣的看法。

我和昌隆國小故事團的故事媽媽合影

【帶領人的反思和提問】

在帶領這次的探索團體中的討論中,我有些反思、反省和提問。

1)只能問問題嗎?能不能是提問和發表意見共存?

在兒童哲學師資培訓課裡,我們探索團體運作的程序是:先共讀→提問→歸類問題→釐清問題→討論。

這次帶領昌隆國小故事團時,我並沒有清楚地說明探索團體運作的程序,過程中,也沒有確切清楚的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執行,也就是並沒有一定要先哪個步驟,再哪個步驟,最後再執行哪個步驟。我們進行的方式就是說故事→提問→討論。可是即便如此,我也覺得這次的討論非常的有趣、多元、很棒!

棒在有人因為聽到別人不同的意見而改變自己的想法。
棒在我聽到別人對於圖畫書的感受,和我有天壤地別的差異,挺震撼我的。
棒在我們彼此的意見互相交流!也迸出火花!

我說了一個故事,進行提問時,媽媽們在問一個問題時,會花很多時間說明,問題就包含在說明裡面,所以我多次請她們再用簡短的問句,把問題說清楚。這不是說用很多話來說明問題不好,只是釐清楚她們真正要問的問題。

在提問時,也有人不是問問題,就是把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丟出來,所以,我想問這樣的意見和看法要不要寫在海報上,和問題並列?

2)討論時引發的提問,要不要寫在海報上?

 關於《猴男孩小宙》的提問,原本大家只提問七題,第八個問題是有媽媽表意見時,讓我想到要繼續探討下去,而想提出的問題,於是我補寫上去。而Q9到Q11則是我寫這篇文章時,回想起當時我想問在場媽媽的問題而沒有時間問的。

3)討論到屬於專業問題的領域時,怎麼辦?特別是帶領者對該專業領域不熟?而成員裡似乎對這專業領域更熟?

《猴男孩小宙》這本書並沒有特別指名小宙是過動兒,但是會給讀者有聯想到過動兒的可能性。到底小宙是不是過動兒呢?這本圖畫書是要討論過動兒還是只是比較好動的小朋友而已呢?

4)帶領者的功力:適當的切斷別人的發言,或是邀約沈默者表達意見。

探索團體裡,總會有人發言踴躍,也總會有人默默地聽人談論,所以,帶領人在每人發言的時間的拿捏,偶爾需要適當的切斷別人的發言或是邀約沈默者表達意見,讓意見能夠更多元。帶領人對於自己參與探索團體的提問要有所保留,儘量讓成員去發問和討論,適切地掌握討論議題的發展,敏感於探索團體成員有興趣的議題,而不是只是一味窮追猛打自己有興趣的話題等等,這些都是帶領者要思考、拿捏得宜的。

5)我覺得這本書還可以討論的是關於認同,小孩認同什麼?小孩認同的方式?以及尋求認同的過程又是什麼?

6)記錄中,我發現我紀錄了許多茹的意見,一方面是因為茹的發言真的比較多,另一方面則是茹的發言對我而言很勁爆,所以印象深刻。討論中,還有許多別人的看法,我發現我很認同的一些看法,反而沒有記得那麼清楚。

我和昌隆國小故事團的故事媽媽合影



1 則留言:

  1. 雖然中文譯名不同,《巴黎的獅子》的中文譯名是畢翠絲.阿雷馬娜,但是看原名Beatrice Alemagna以及二本圖畫書的畫風,可以百分百確定《猴男孩小宙》的創作者同時也是《巴黎的獅子》的創作者。

    從她的這二本圖畫書,我覺得她很擅長陳述表達人物的內心變化和轉折。
    《巴黎的獅子》藉由一隻外地的獅子,初次到巴黎,從初來乍到感受到的盡是巴黎的冷漠、陌生和疏離感,到後來在巴黎尋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地的過程。
    《猴男孩小宙》說的也是一個小男孩的生長的歷程,特別是內心的變化與成長,從頑皮、叛逆到尋求認同,從外出尋找自我到最後回家,和父母擁抱、快樂安心的過程。

    我覺得這故事有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嬰兒階段。嬰兒階段的小宙是個對爸媽的話百分之百吸收和接受的階段,沒有任何的思考和反芻,就是單單的接受。有人說這階段的孩子的學習像是攝影機或是照相機。大人給他什麼,完全照單全收的時期。

    他的媽媽在搖籃前和他說的話,深深嵌入他的腦海裡。她叫他「我的小猩猩,小狒狒,小懸猴」,於是啊,慢慢的,就形成他的思想和舉動。

    身為小猴子,要名副其實,小宙總是不停的叫喊和蹦跳。用兩手抓食物吃,在屁股上摩擦抓癢,舔傢具的灰塵,攀爬窗簾,在桌燈架上睡覺,一天吃十幾根香蕉等總總行徑,十足是個猴小孩。

    小宙也老是把鼻子探近媽媽的黑頭髮裡,想在裡面尋找跳蚤蝨子,但總找不到。這裡,作者預留伏筆,告訴讀者小宙的媽媽並不是猴子家族,不是小宙所認同的猴子家族。

    第二個階段是幼兒階段到八歲之前(不穩定時期)。

    小宙的行徑大大令爸媽擔心,於是爸媽尋求醫生的協助,醫生建議小宙的爸媽,對他的古怪舉止視若無睹,但是要禁止他所有任性的行為,就像任何小朋友一樣。至於他的猴小孩生活方式,就隨他去。醫生說小宙的古怪舉止最後都會自然改正的。

    這階段對大人是很不容易的階段,特別是台灣的大部份教養觀念是小時候不管教,長大後就管教不了的觀念。一方面要無視於孩子的古怪舉止,一方面卻要禁止所有任性行為,這當中的分寸拿捏,著實不容易啊!這教養的界線和尺度是如何,恐怕也是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吧!短短的二行話,包含對小孩的接納和容忍,卻也說明不是完全的放任,對於孩子也需要適時的管教。

    作者透過醫生的話「小宙的古怪舉止最後都會自然改正的。」安慰了多少焦慮爸媽的心。時間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別擔心,孩子的種種怪異行徑、調皮搗蛋,最後都會自然改正的。

    第三階段八歲時期(穩定時期)。

    八歲的小宙自動學會了穿鞋子、削蘋果皮以及不亂拍電視銀幕。他不再用手鉤住媽媽的腳踝以便在地上拖行,也不再探尋他爸爸的耳朵穴。簡言之,就是在大人的眼中,不再作一些幼稚奇怪的行為。特別的是,他開始對那些偶爾出現的自己倒影喜歡起來。這句話很重要,它表示小宙意識到『自我』了。

    小宙交朋友了,喜歡足球運動,以及對香蕉不那麼感興趣了。作者藉用「小宙對香蕉不那麼的感興趣了。」這句話來稍稍沖淡小宙身上的猴子味道。

    所有的這些現象都讓人覺得一切都徹底改變了。

    作者描述小宙的發展也和兒童發展的學說不謀而合,幼兒的發展會從不穩定期進入穩定期,然後即將又再度進入另一個不穩定期,甚至可說是叛逆期、風暴期。

    第四階段尋找自我認同的時期(風暴期)

    果然,有一天,小宙雙腳蹦到桌上,大聲宣告「我要離開了,我要回到我真正的父母家了:猴子家庭!」「而且,我甚至不再講你們的語言!」他發出可怕的動物咕嚕聲,吼叫著。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對這樣的描述也許會很有共鳴。這階段的孩子要離開父母,脫離父母的價值觀,建立自己新的價值觀,在思想上尋求自己的獨立思考、批判的思考,衝撞父母的意見,為自己爭取選擇權、獨立自主的權利和空間。這階段的父母,也常感受到孩子的難以溝通。作者用「而且,我甚至不再講你們的語言!」這句話,來表達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難以溝通。

    小宙的爸媽儘管悲傷,但是他們聽從醫生的建議,讓小宙自己準備行李,而小宙神態莊嚴的擁抱父母,離開了家。

    第五階段嘗試時期(冒險試誤時期)

    小宙只想到要離開,卻不知道想哪兒去,於是選擇熟悉的方向,去了學校。在學校屋頂攀爬行走時,小宙發現了動物園,是的,他毫不費力就攀爬進去動物園裡,因為他猴孩子的敏捷是從不失誤的。

    要打進猩猩的生活圈,是需要被觀察、被認可的,小宙跟著猩猩們吃著他認為噁心可怕到極點的跳蚤蝨子。

    小宙在籠子裡的生活受到他模範生表妹的嘲笑,表妹說小宙會說話,而且身上沒有毛。小宙受到來動物園參觀的所有鄰居們的嘲笑。小宙開始反思「也許我就真的是一個小男孩。」,他也想到鄰居的小孩老是對著自己的腳說話,還有穆罕默德喜歡用泥巴塗滿全身,莎拉把洋娃娃眼睛扯下來,傑侯姆認為自己有超能力。

    他認為他自己是真正的小男孩了,他不想也不必再忍受那些跳蚤蝨子,他決定回家去。於是,鳥兒、海獅、大象、猴子們擁抱小宙,也推舉他翻越鐵籠外,因為小宙居然已經沒有攀越的能力了。

    在小宙外出尋找自我的過程中,作者並沒有特別鋪陳小宙爸媽的內心情感。其實,能夠平靜不發一語的接受孩子的離家,對台灣的父母恐怕就是很掙扎了,很不容易的一件事。這離開指的不是住在南部的爸媽面對孩子北上求學的離開,為求學的緣故離開,父母的掙扎還少一些呢!

    面對孩子的離家,若不是為求學,若不是因為出國留學,若不是因為結婚、工作等父母認可的理由,有多少的父母可以平靜地接受孩子需要獨立思想、尋求自我而離家。

    然而我卻認為離家是人格獨立的開始。成長的過程,離家是必要的。因為台灣的父母經常是服務型的父母,為孩子打理生活上一切的需要,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提供最高品質的服務給孩子,卻甚少給孩子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的空間和機會,以及容許孩子走錯路、犯錯的機會。

    第六時期回歸穩定時期

    小宙去外面闖蕩,嘗試錯誤,也從中反省和思考,當他找到自己認同的角色之後,他的心安定下來,他知道他自己是誰後,他也真正知道誰是他們父母,回歸家裡,和父母大大的擁抱,進入了令人安心的穩定時期。

    小宙會再出走嗎?是留在我心中的疑惑。

    我很喜歡這本圖畫書,它給我許多思考空間和機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