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蔡幸珍老師是資深閱讀推廣者也是兒童文學作家,著有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和《東沙的守護神》,譯有《傷心黑洞》和《完美》。她經常上台北廣播電台「幸福生活館」和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分享故事,也常常到全國各地說演故事和演講,分享書的豐富和美好! 【現任】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華岡興業基金會故事師資培訓課講師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李梅樹110年美術教育展座談會

文:蔡幸珍 2011.10.19

畫出家鄉的味道:李梅樹110美術教育展
展覽時間:100/10/8(六) ~ 10/30(日)
展覽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板橋區莊敬路62號)



李梅樹是誰?從小到大,從幼稚園到研究所,我可真沒讀到李梅樹這號人物。我是在蘇振明老師創作的《三角湧的梅樹阿公》圖畫書裡認識李梅樹這位台灣本土畫家。


李梅樹是留學日本的畫家,卻也積極參與公共事物,代理三峽街長、三峽鎮民代表會主席、台北縣議員,也擔任三峽清水祖師廟重建的負責人,他建議重修不如重建,要將三峽清水祖師廟建造成一座東方的藝術殿堂。因為李梅樹的推動,台灣有了第一座美術館。

左起:蔡幸珍、楊永源教授、李欽賢畫家、蕭惠君教授。

在座談會中,畫家李欽賢分享《李梅樹畫裡畫外的原鄉元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暨系所主任楊永源分享《李梅樹的〈紅衣〉(1939)與日治時期繪畫的『現代性』意涵》、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助理教授蕭惠君分享《李梅樹與三峽藝術資產之文化產業能量》,詳細的文章內容,請見《畫出家鄉的味道—李梅樹110美術教育展專輯》。

在座談會中,我學習到看一張畫,除了用直覺法去欣賞之外,也可以把一張畫放在美術史之中,從當時畫作的社會背景、政治氛圍來探討,也可以用比較法,來探討二張近似卻又大不同的畫作。譬如:楊永源教授以李梅樹的〈紅衣〉和Edward Manet馬內的〈芙莉柏蒟荷的酒吧〉來對比分析畫作;李欽賢畫家則以〈小憩之女〉和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美女圖相提並論,論述李梅樹之所以創作許多的美女圖來抒發對當代時政欲言又止的情緒。

左起:楊永源教授、李欽賢畫家、蕭惠君教授、蘇振明教授。

李欽賢畫家陳述許多李梅樹留日時和學長學弟同鄉深厚的情誼故事,他認為李梅樹除了受印象派影響之外,也應該受到許多歐美畫派的影響,因為1900~1920日本大量引進歐美個畫派的畫冊,這一點在稍後的座談會中得到李梅樹二公子李景光的印證。李梅樹的確剪貼收藏了許多歐美的畫冊的畫。

李欽賢畫家提到李梅樹的群像作品有很多幅,這是很不容易的。群像作品常出現在歷史畫中,而台灣的歷史改朝換代快,沒有足夠的繪畫文化累積,所以比較不常出現群像作品。群像作品需要有很高的繪畫技巧之外,在當時戒嚴的政治氛圍下,不容易有群像作品的產生。畫家要畫群像作品,必然當下一群人正在從事有特殊意義的事。不論是日治時代或是戒嚴時期的國民政府,因為政治因素,因此群像作品比較少,這是我現處於自由開放、集會自由的時代比較難以理解的。

座談會時,楊永源教授提到〈紅衣〉中有一潛藏不同性別的觀眾,我尋問楊博士,從〈紅衣〉的畫作中,有什麼樣的點或是證據,可以來證明他的這個論述?

楊永源教授

楊教授說畫家李梅樹本身就是不同性別的觀眾,此外,楊教授說關於畫作歷史的解釋權,本來就是可以論述的,不一定有客觀的絕對解釋權。為什麼李梅樹要創作〈紅衣〉呢?李梅樹大部份以太太、媳婦、孫子等身邊人物為模特兒。〈紅衣〉中的模特兒是李梅樹的畫作中少數不知名的女人。 李梅樹的二公子李景光補充說道李梅樹當時要準備台展,正在咖啡館思考創作的方向和題材時,突然咖啡館的女服務生引起他的靈感,於是他邀約對方入畫。

座談會後,我詢問了李欽賢關於台灣美術史的事,李欽賢親切而熱誠地一一為我解說。大師的風範與親切,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座談會後,我和李欽賢畫家、李公元老師一起欣賞李梅樹的畫作,我趁機詢問李欽賢畫家,到底李梅樹畫畫時,有沒有根據毛玻璃照片呢?因為《畫出家鄉的味道—李梅樹110美術教育展專輯》中有〈小憩之女〉的毛玻璃照片,我看〈小憩之女〉的毛玻璃照片中那女子的姿勢和〈小憩之女〉的畫作的姿勢以及在畫中的位置,與毛玻璃照片雷同。

左起:李景光、陳淑惠、蔡幸珍。

李梅樹的二兒子李景光和二媳婦陳淑惠正好在展場,於是李欽賢就問二媳婦陳淑惠這問題。陳淑惠說李梅樹畫她大嫂時,每天大約是讓她做模特兒20分鐘左右,至於畫陳淑惠時,的確是有參考照片。因為李梅樹的每一幅畫作都是花好幾個月才完成的,不可能讓模特兒一直坐在那兒不離開。


畫家鄭蕙香也出席研討會,她訴說當年李梅樹以75歲高齡,晚上時分費力的爬著樓梯,到她4樓的家中,指導她畫畫,這一指導就是超過4個鐘頭。她很感佩李梅樹老師這麼認真又熱誠的風範,讓她非常懷念這位大師。



在這一場座談會,我真是收穫滿滿,認識許多畫家、教授,還獲得了《畫出家鄉的味道—李梅樹110美術教育展專輯》、《我的李梅樹》、《我是小小李梅樹》以及一把美麗的李梅樹作品的扇子。






4 則留言:

  1. 今天這場研討會最大的動力,老實說是慕名去看看李欽賢畫家的。
    我兒子小時候超愛火車,火以我積極收集火車的圖畫書。
    以下這三本都是李欽賢、謝秋霞夫婦合力創作的。

    《火車載我去看海》
    《長著眼睛的火車站》
    《在集集下車》

    李欽賢老師的親切、熱誠、細膩、謙遜、好客、不藏私,在短短的聊天過程中,展露無遺,真是有長者、大師的典範,讓後生晚輩的我,敬佩不已!

    回覆刪除
  2. 李公元老師過去曾聽過李欽賢老師的其他場合的演講,對於李欽賢老師的人生輪耕論印象深刻。

    輪耕指的是旅遊、文字創作、畫畫,彼此輪替。

    旅遊之後,把旅遊的見聞、心得、感想用文字創作和畫畫紀錄表達出來。

    創作告一段落之後,又去旅遊,尋找心的感動~

    這一、二年,李欽賢的父親和弟弟相繼過世,更是讓李欽賢對人生有不同的感受,他說持續地畫火車是他生命的活水源。

    回覆刪除
  3. 在這個場合裡,蘇振明老師、李欽賢老師是以台語為主、國語為輔的方式演講,真讚!好親切!

    這可也是我一個場合裡,聽過最多位台灣本土老畫家的名字的吧!
    黃土水、廖繼春、陳澄波、李梅樹、李澤繁(李遠哲的父親)...

    啊~我真是對台灣本土畫家很不熟呢!有空時要來研究研究。

    台灣的美術文化真的不久。
    清朝時間,台灣要有錢的權貴子弟,有私塾,學些琴、棋、書、畫。
    日治時間,台灣學習日本人,開始寫生、素描、引進歐美的印象派技法等等。
    算算,至今民國100年,常民真的進入美術時代還真短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