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幸珍 2011.12.13
乃誠:媽媽,你會常常問「為什麼會聊到這裡?」嗎?我會呢,我和班上同學聊天時,我會常常會說這句話。
昨晚吃火鍋邊聊天,談天說地聊著聊著,聊到後來,我和乃誠聊了好一大段和總統選舉有關的事。為什麼會聊好大一段呢?是因為有些事情我覺得很難講,很難解釋,於是我說這要解釋很久,不好說,乃誠就說沒關係,你就講,我來聽,不用解釋。聊總統選舉的時候,我又用了最近報紙上學校午餐弊案的事當譬喻,邊聊,乃誠就邊發問,於是乎,我就越說越多。
我甚至連新聞的報導的完整性,新聞的選擇性報導,事情的真相不等於新聞的報導,雙方候選人如何選擇性發表論述揭露事情的片段,即便是媽媽也只能知道部分新聞上的報導,而不能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等等,都說了。
聽完一整大段的乃誠,說了一聲「我懂了!」然後,用他消化後的語言,拿起火鍋店的Menu當道具,手勢、肢體表情豐富,聲音抑揚頓挫地再重講一遍。那種神情是醍醐灌頂、通徹了解的懂!嗯!果然他是真懂了。
後來,乃誠問,為什麼會聊到這裡,於是,我們back回去,找尋聊到這裡的線索。乃誠把我們對話的內容大意和轉折點,一一再陳述出來。
我們昨天的行程是下午去看台北花卉展,後來巧遇原住民風味展,回到家來只能看到部分的總統辯論的轉播。接著,晚上我們又出發去游泳,游泳完,去吃火鍋,享受享受。
吃火鍋聊天時,我惋惜地說:好可惜,沒把整個原住民的風味展看完,其實,我好想看看下午3點的泰雅族,那些阿嬤級的泰雅族人跳舞的風采。
乃誠接著說:可是你如果看完泰雅族的舞蹈表演,你就看不到總統大選的辯論比賽。你比較喜歡看原住民的舞蹈表演,還是喜歡看總統大選辯論?
我說:我二個都想看。最好電視裡有二個畫面,一個是原住民跳舞的畫面,一個是總統辯論畫面。
於是,話題又這麼一轉,來到總統選舉的事。
乃誠這孩子,很喜歡問我大人的事。當我接到一通電話之後,他會問我誰打來的?有什麼事?當我們全家要出遊時,他會問到哪裡?坐車還是開車?需要多少的時間才會到?為什麼要這樣轉車,如果是那樣那樣轉車,不行嗎?總之,凡事只要被乃誠知道個影兒,他就會想要問清楚全貌。
我很少回答他「小孩子有耳無嘴」,我盡可能地耐著性子回答他的問題。這是因為我知道乃誠的個性就是圖個清楚明白,不大接受模擬兩可、糊裡糊塗的答案,可是也就是在這樣的親子互動之下,我覺得乃誠對於時事、大人的世界,也有許多的理解。
有時候,我會想乃誠的思考邏輯這麼像我,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呢?從出生之後,乃誠的眉目、長相,就很像我,聊天之中,我又常常發現,乃誠思考的方式和軌跡,和我很像,可是,會不會這也是因為我常常會和乃誠聊天?不管大人的事,小孩子的事,我工作上的事,童年的事,我兄弟姐妹的童年往事等等,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就這麼一點一滴,因著乃誠一問我一答之中,他的邏輯觀念也就此建立。
當乃誠說出「媽媽,你會常常問『為什麼會聊到這裡?』嗎?我會呢,我和班上同學聊天時,我會常常會說這句話。」我想,乃誠他確實是個愛思考的孩子。我想,這孩子的思考力不亞於我呢!我想,教養孩子就是讓孩子保有發問的權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