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我的身份很多元: (1) 新樹幼兒圖書館 館長 (2)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的講師 (3) 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的文字作者 (4) 民視『快樂故事屋』節目嘉賓 (5)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 (6)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 (7) 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第十屆、第十一屆理事長 (8) 《書香季刊》總編輯 (9)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第54屆書香社會推動委員會委員 (10) 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 (11) 新北市圖書館選書小組委員 (12) 2017年文化部「線上主題書展——知識讀想1+N」 策展人 (13) 火金姑讀書會會長 (14) 櫻花草青少年小說讀書會會長 ◎歡迎來 FB 找我! Facebook: 蔡幸珍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靈靈》第六課





《靈靈》第六課
蔡幸珍 2010.9.5


2010.9.4這次的兒童哲學師培課是我當帶領人。原本,當個學員,輕輕鬆鬆不用備課,但是,今天,可不同了,是帶領人,還是先把《靈靈》第六課的文章以及《靈靈》第六課的教師手冊上的題目先看過一遍。

第二期的兒童哲學師培課是由學員來練習當帶領人。兒童哲學師培課是三小時的課程,分三小節課,第一節課是楊老師時間,楊老師或是介紹好書,或是分享一些故事或是帶領大家探索故事暖身暖身,第二節課是有一學員當帶領人,以《靈靈》或是《兒童哲學》教室中的一課當素材,一起進行團體探索。第三節課則是楊老師以《靈靈》或是《兒童哲學》該課的教師手冊的素材,帶大家做討論。







只是我的野心大了些,在上課前,我和楊老師溝通說我想3小時全包,楊老師問我理由。我說我覺得上兒童哲學師培課一段時間了,對於這種探索方式有些熟悉了,習慣了,覺得有些routine,感覺上沒有太多的新鮮感或是收穫,我想玩些別的。再者是,楊老師可以把教師手冊上的練習帶大家討論,可以討論地很熱烈,我也很想帶帶看,看看是不是可以有同樣的熱烈討論的迴響。

楊老師的回應是有時候routine 並不一定不好,還有跟我說新手老師有時準備7 小時的講義,結果15分鐘就講完了。還有老師還說了些其他的話,是關於帶領人的事,但是,在上課前,緊張的我,我只能講也只想講,也只想確定老師願意讓我包辦這3小時這件事,而無法沈著耐心聽楊老師的指導。我想也許乃誠在學習上有時也是會這樣吧!有時,我明明想教乃誠些什麼,可是乃誠總想用自己的方式學習,不肯好好聽。



第一節課我用的討論素材是『兔子和樵夫』這篇,這二篇故事,一下子大家就念完了,進行討論,在我感覺已經討論很久,我偷偷看了一下時鐘,咦!怎麼才過了十分鐘,接下來該討論什麼呢?怎麼繼續討論呢?我覺得時間怎麼過的這麼慢!


有時,一個同學講完話,我會覺得不知該怎麼接球(接話),或是怎麼把球拋出去(怎麼回話),怎麼把問題再挖、挖、挖、挖深一點,心裡越是緊張,越覺得沒辦法思考,沒辦法好好聽清楚同學的論調。


除了緊張之外,我倒是非常懂得點名我特別留意班上平常很少發言的同學。我喜歡點名她們,請她們說說她們的想法和觀點。因為我喜歡聽她們的想法和觀點,讓課堂的討論可以更多元。總算是順利度過這一小堂課了。關於『兔子和樵夫』的討論情形,詳情紀錄在此連結

第二節課用的素材是《靈靈》第六課。《靈靈》第六課總共有9頁。分四大部份。



第一部分是靈靈想到要去參觀動物園,興奮地異常早起,黑暗中,她觀察姊姊的睡眠,黑暗中,她嘗試穿鞋卻穿不上,她疑惑是她的腳變成二隻左腳的嗎?她不知如何解決,決定去找媽媽,不過媽媽正在睡覺,於是靈靈掀開媽媽的眼皮問說:媽媽,你在裡面嗎?

第二部分是關於模型。倪二把直升機的模型帶到教室,於是引發『小孩比大人小,小孩是大人的模型嗎?』的問題討論。後來持續討論,討論到地圖與實際地理的關係也討論到燈泡和燈光的關係與火和熱的關係等等。



第三部份則是討論關係。討論到模型、明喻、隱喻、比率、類比等關係。

第四部份則是靈靈鬧脾氣,不想吃晚餐。靈靈姊姊搬出世界到處都有挨餓的小孩,而靈靈竟然不知感恩惜福。靈靈反嗆:別人挨餓和我有什麼關係?莫名其妙!靈靈的爸爸為轉移靈靈的注意,而詢問靈靈學校發生的事,靈靈想要解釋明喻、隱喻、比率、類比等卻發現越解釋越不知自己所云。



因為總共有9頁,所以我決定只唸中間的6頁就好,因為我覺得若是全唸一遍,一來會花許多時間,二來討論的主題會相當的分散。

沒想到,當我一宣布直接從第二部份開始唸起,楊老師立刻問我為什麼要從第二部份唸呢?當時心中有些動搖,難道不能從第二部份唸嗎?還是第一部分很精彩,若是沒唸,整個討論會失色,楊老師是善意的提醒我要從第一部分先唸?心裡猶豫了二秒鐘,我宣布還是照我原來的計畫走。從第二部份唸起。

唸完之後,就是提問時間,不知道是我心急,我在超過ㄧ分鐘沒人提問的情況下,我就先提了一個問題:小孩是大人的模型嗎?提完之後,我還自我解嘲說我就是太急了,等不及!我想拋磚引玉,看看是不是就會問題一個接一個被提來。然後,又是一片靜默。在靜默中,我觀察到同學都認真在看書找問題。只是,我覺得現場安靜的彷彿可以聽到我自己的心跳聲。按理性來說,我知道靜默不全然是壞事。我知道帶領人要慢不要快。我知道要等。等問題。但是,我的個性還是急躁了點。真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Q1:小孩是大人的模型嗎?(幸珍)

Q2:模型的每一部份都和真的一樣嗎?(曉琪)

Q3:炒麵和水果有什麼關係?(楊茂秀)

Q4:模型的存在是為了什麼?model 是人類的模型嗎?(毓書)

Q5:別人挨餓真的和小孩沒關係嗎?(小鳳)

Q6:為什麼要分大人講的話和小孩講的話?(晨慧)

Q7:隱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靜姿)

Q8:我們要問多少問題才夠?(玉華)

Q9:服從事實很重要嗎?(欲芳)

Q10:什麼叫做事實?(宥玲)

Q11:模型和比喻只是為了解釋真實的世界嗎?(曉君)

關於炒麵和水果那一段的文章,我原本想請同學不用讀,因為我覺得那似乎只是描述學校的午餐情形和整個課文的比喻或是模型的討論等議題無關。




因為對那段原本想刪掉不讀的文字有上述的見解,所以當楊茂秀老師提出『炒麵和水果有什麼關係?』我心裡的OS是:你是來亂的嗎?(台語)我不知道楊茂秀老師是在開玩笑的,還是真的想問這問題?我也迅速回想一下:有ㄧ次,楊老師問『屁是真實的嗎?』。上次他這麼一問之後,原本大家沒什麼問題的,突然,霹哩啪拉,同學們問了好多問題。似乎,裝滿問題的籃子被打翻了,跑了出來。難道,這次,楊老師故技重施,想要引出同學的問題?

大家慢慢地一個接一個問問題。然後,許久不見的玉華問了『我們要問多少問題才夠?』,我聽了之後,還打哈哈地反問她,這要列入會議記錄嗎?因為,我心裡的反射是這不符合靈靈第六課的主題。我還以為她是在說明她的疑問。好像現場的氣氛是大家並沒有踴躍噗、噗、噗一直問問題,但是,我並沒有結束問問題時間,我還在等大家問問題,所以她會問『我們要問多少問題才夠?』。

至於欲芳,我也不知道她是不是想問問題,不過,我有對她做了個暗號,暗示她問一個問題,接著,我就聽到她問了一個問題。而晨慧和宥玲是我邀請她們問問題。

以前在台下時,覺得大家的提問好像一個接著一個,問問題的氣氛不會像今天這麼冷。還是因為我是在台上的緣故,才有這種錯覺呢?

總之,等問完問題之後,我開始請提問人一個一個再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她們要問這樣的問題,針對問題的背景做說明。此時,我心中的擔心轉成該怎麼拿捏問問題的深度和對問題的說明的時間長度,因為,我害怕一直追問下去,會讓人以為我想直接引導大家從這問題繼續深入討論下去。現階段,我要做的其實只是釐清問題而已。



在釐清問題時,宥玲說,她想問的是事實只有一種嗎? 會不會每一個人認為的事實其實不一樣?玉華說她想改題目,改成『我們要多少問題才夠?』因為她觀察到其實提那麼多問題,到最後根本沒有討論到,常提問題的孩子,如果他提的問題一直沒有被討論到,那麼他就沒有被鼓勵到,甚至覺得下次懶得提問題,反正又不會被討論到。楊茂秀有對這問題回應做說明。大概是問問題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之類的論述。

晨慧的問題來自文本中靈靈的話。靈靈說:那些是小孩子的話。『相似』是大人講的話。小鳳問『別人挨餓真的和小孩沒關係嗎?』我問她:你是要問別人挨餓和我真的沒關係嗎?還是要問別人挨餓真的和小孩沒關係嗎?小鳳說:她真的想問的是和小孩的關係而不是和你我的關係。

輪到問靜姿她想不想說明一下她的問題,但是她越說明我越是聽模糊,一團醬糊,於是,我Pass到下ㄧ題。毓書解釋她用model,model會不會有點是人類的典範的意思?另外她說她希望是用model這個英文字而不是模特兒。我想我應該問毓書為什麼她覺得要用model這字而不想用模特兒這詞。

等到楊老師那題時,我再次問老師是真的想知道炒麵和水果有什麼關係?當場楊老師問大家炒麵和水果有什麼關係?有人回答:有啊!都是食物的關係。楊老師就問:我們都是人,我們全都有關係嗎?也有人回:炒麵算是正餐,而水果算是飯後點心的關係。似乎楊老師問什麼,大家就會很快回老師一個答案。這突然讓我想到教會的牧師,好像會眾有任何的問題,特別是關於上帝的問題,牧師總是有答案可以回。又好像是猶太人的拉比,總有solution 給問問題的會眾。





2 則留言:

  1. 嘻,謝謝你談"樵夫與兔子",和帶領了整整三個小時,讓我有很豐富的收獲。 庭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