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動物有文化嗎?
蔡幸珍 2010.9.13
蔡幸珍 2010.9.13
這次的師培課將地點改在桃源國小的教室。一方面大家來看看桃源國小,一方面也可以談談教室空間的整體設計。
上課前,我把自己最近幾天畫的圖拿給同學看看。有人對『碰撞』那張圖比較有感覺,她和我提到「碰撞之後,還是直線進行嗎?」、「碰撞的當下,物體是不是會先變形然後再回復原狀?」、「感覺上,好像是很多球從不同的方向往中間碰撞。球外的線條好像暗示著球的滾動方向?」、「球碰撞之前後,球有發生質變嗎?」、「怎麼表現碰撞前、碰撞後,還有這碰撞是同一時間嗎?還是不同的球在不同時間彼此碰撞呢?」。
有人則對『樹』那張比較有共鳴,她想「怎麼一片葉子也沒有呢?好蕭瑟的感覺,讓她想到她家附近的一棵樹,冬天時,葉子掉光光的情景」。
有人則喜歡圈圈人探索團體『討論』那張圖。有同學向我要這張圖。我很開心地答應把這張圖送給她。我問同學哪個圈圈人是姿,為什麼?我也說有一個圈圈人是自己。我把每個圈圈人畫上不同的特性,代表探索團體的成員有個不同的內涵、個性、想法和背景。有同學的話很玄,令人越聽越迷惑,有同學很有自信主見很強,不容易被說服。有同學很靜默、安靜地同在。有同學意見很多,講話直接不修飾。有同學講話很能引起討論和漣漪。
中間畫一顆球被拋來拋去,是因為楊茂秀教授說探索團體的帶領人,不是老師,不需要回答同學的問題,討論過程有點像是把同學的問題(球),接過來(接球),再問別人(拋球)。
尚未說明『討論』那張圖的創作背景之前。有人說,看起來像是有外星人在玩球,而且是坐著玩,不知道他們是在丟球還是滾球。也有人說,他們是用心電感應,把球拉過來,拉過去。有時,圖給人的感覺和原創者的確是會不同的。
我看到楊老師的圖,覺得他的圖很有趣,有抽象、具象和想像。我看到瞇的圖,也覺得有些瞇的圖和楊老師的圖,有些共同的味道。我姑且把這味道稱之為『哲學味』吧!
我很好奇這樣奇妙的圖到底是怎麼被創作出來的呢?畫這些圖的腦袋裡藏著什麼魔法呢?於是乎,我拿起自來水筆,也來畫畫看。我覺得我畫圖和寫文章或是說話,可以幫助我思考。畫一張圖時或是寫一篇文章或是說話,我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要畫什麼、寫什麼、說什麼,而是當筆一畫下去,字一寫下去,畫一說出去,我腦子裡的開關一瞬間就啟動,神經傳導物質,傳遞出去,神經網路活絡起來,各種的意念鮮活起來,點子就跳出來。
我參加多場的繪本作家講座,我最常聽到創作者被問到的問題是你的點子、你的創意哪裡來呢?有些人很謙虛的說,她不知道,這也是她最困擾的地方,當然也有創作者回應他的創作來自他的生活或是她的孩子或是其他的地方。對我而言,點子和創意來自『Do』。
今天一開始,楊老師並沒有說些什麼,直接就由帶領人素美和大家一起共讀《兒童哲學教室》第七課。這一課提到的是程度的差別、種類的差別還有文化,齊媛爸爸對文化下了定義。共讀完,我非常非常注意和在意素美會說什麼當提問的開場白。結果,她只說三個字。『第七課』。然後足就舉手問了第一個問題。
大家問的問題如下:
Q1:動物真的沒有文化嗎?(足)
Q2:心靈和意識思想一樣嗎?(書)
Q3:人類所發明的東西都留在文化中,萬世不滅嗎?(曄)
帶領人素美半開玩笑地以柚子當獎勵,鼓勵大家提問(素美堅持她手過去,柚子自動落下,柚子和她有緣,她真的沒有採柚子)。
Q4:我們用尺寸量身高、用斤兩稱體重,那用什麼量想像力呢?(珍)
Q5:想像力可以測量嗎?(鳳)
Q6:智慧之間的差別如何衡量?(華)
素美開玩笑地說,人聰明不聰明,看臉就知道。
Q7:為什麼陳明宣老是喜歡把句子倒過來?(珍)
Q8:什麼是程度的差別?什麼是種類的差別?什麼是程度的差別和種類的差別的差別?(玲)
在等待發問的同時,素美講了一個『你娘來接你了(台語)』的笑話。
Q9:動物對付自然的方法是固定的嗎?(宥)
Q10:動物的、植物的、人類的文化,誰才是永不消失的呢?(孟)
今天有一位同學的男朋友來,素美邀請他提一個問題。
Q11:大家相信演化論嗎?(頤)
素美說她要把問題順一遍。素美先把問題唸過一遍,並且圈出『文化』一詞,然後把這些問題裡有『文化』的詞圈出來。
曄還是表達她實在是不明白孟的問題。她說她對這問題疑惑,卡住了,針對這問題,不能討論下去。『動物有文化嗎?』、『植物有文化嗎?』
孟說她提問之前,有先講一段話,說明問這問題之前,她有一個假設,就是動物是有文化,植物也是有文化的。
楊老師提到討論這問題是表示認同孟的觀點:動物和植物有文化,才可以討論。
我說:我想我有意願討論孟的這問題,可是這不代表我必須要認同孟的假設才能討論下去。
我無法一一描述我們是怎麼討論的,所以,我只列出討論中大家提出的一些看法,可是先後順序,卻不一定如我文章所撰述。
蘭:動物有沒有文化,植物有文有文化,會不會是一種種類的差別或是程度上的差別?
珍:如果動物有文化,植物有文化,那麼紅寶石有文化嗎?
珍:人類有文化,我也覺得動物有文化,可是我疑惑植物是不是有文化,但是我認為寶石沒有文化。
在一陣對『文化』的定義的討論之後。
媖:以她的經驗,小孩子不會一直膠著在『文化』的定義,動物有沒有文化,植物有沒有文化,而是會直接去討論文化會不會永不消失的議題。
珍說:弱肉強食,勇者為王算是一種動物界的文化嗎?
姿:…有些花…有它的特性,有些就是在媽媽煮晚餐的時間,才會開花…,這就是它的文化。…玉也有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地理環境,緬甸玉…
蘭:那不是玉的文化,玉的價值是人類賦予的,是外在的。
姿:緬甸玉只是人類命名而已,即便人類沒命名,玉還是玉,玉還是有它的不同的特性和文化。
媖:文化就是可以一代傳一代…
珍:如果可以一代傳一代就叫作文化,那麼只要是存在地球上的生物,都可以一代傳一代,活著,就是文化嗎?
人:文化不就是人類為了活著,一代傳一代而發展出來的人類活動,以此來看,動物、植物都有它活下去,以DNA一代傳一代,所以有它們的文化。
以:文化需要溝通嗎?沒溝通能算是文化嗎?
人:動物會溝通,蜜蜂會跳八字舞等,植物會溝通嗎?植物有相生相剋,有些植物會釋放毒素排斥其他物種的植物生存,這樣算溝通嗎?
人:蜜蜂、螞蟻、獅子等群居動物,似乎有分工、社會化的行為。算是有文化的動物。那單細胞動物呢?珊瑚?海葵呢?
人:花會有花粉、有花蜜,會吸引蜜蜂採蜜,這樣算是植物界和動物界的溝通嗎?
珍:物種存在就有文化,不存在就消失嗎?大滅絕就是一種文化的消失嗎?
珍:永不消失,會不會需要加上時間片語,未來,也許彗星撞地球,地球上的一切就全部消失了。
蘭:會不會有一民族已經在地球上消失,但是他們的文化卻是活著,存在於現在的人類之中?
人:原住民越來越稀少了,會不會有些原住民的文化就消失了?
人:馬雅文化消失了嗎?印加文化消失了嗎?
人:文化是第三者、外界對一群體的看法嗎?若是自己置身其中,並不會特別有文化?
人:文化需要是多數的個體嗎?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一棵植物有沒有文化?一顆寶石有沒有文化?
人:寶石不會說話,沒法與其他個體溝通,這樣寶石有文化嗎?
珍:為什麼我問寶石有沒有文化,是因為我想釐清楚到底什麼樣的單位有文化?因為我覺得人比動物複雜,動物比植物複雜,植物比礦物複雜,我想對贊成植物有文化的人問,到底簡單到什麼程度的~~,才沒有文化?
曄對我問『Q7:為什麼陳明宣老是喜歡把句子倒過來?(珍)』這問題覺得很奇怪。倒過來不就是邏輯上常常運用的嗎?若P則Q,若~Q則~P,這不是探討邏輯上很常運用的,為什麼我還要問呢?不過,當她下課時,她和媖談論到這問題,媖卻說這是個好問題。
下課後,鄺找我談,她想說服我寶石有文化。不同的寶石,它附近的土壤,空間等等都不一樣。水分、熱度、土質孕育不同的寶石,寶石會受它週遭的環境所影響。我回應這是不是把寶石加上詩意和想像,是一種文學用語而不是事實?
楊老師回應我們的討論好像局限在文化的定義,他有一些建議,也許我們可以用教師手冊上的練習,會讓我們的討論更豐富。當時,我好想舉手回應說,我覺得這樣的討論很精彩,不是膠著,不是混亂,我非常享受討論的過程,我覺得今天的討論很精彩。
看起來素美很輕鬆不特別用力或是緊張地帶討論,她只是讓同學盡情的發言,並沒有特別鼓勵沒發言的同學發言。
我覺得今天的討論好像鹽水蜂炮,四面八方,砲火猛烈,不知從哪裡就有蜂炮衝過來鑽過去。又好像是飆車,快速地進行著討論,一點都不溫吞。
素美問:檳榔西施是一種次文化嗎?
回覆刪除芬:檳榔西施是一種文化現象還是文化?
茂秀:如果你說它是一種文化現象,那麼你已經先承認它是一種文化。
珍:檳榔西施是一種職業吧!
淑媖老師覺得從『Q7:為什麼陳明宣老是喜歡把句子倒過來?(珍)』這一題可以討論到陳明宣的思考模式,討論書中其他人物的思考方式,或是同學自己的思考模式等等。也是很好討論、很可以發揮討論的問題。
回覆刪除淑媖老師認為『沒有不值得討論的問題』,無論孩子問什麼問題,背後一定都有孩子好奇想瞭解的地方。
討論過程中,素美提到她認識一位有機農場女主人,該女主人說:她的土地會思考。
回覆刪除種過什麼植物,土地會記住,所以『土地會思考』。
土地真的會思考嗎?像人一樣去思考嗎?還是只是擬人化的說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