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我的身份很多元: (1) 新樹幼兒圖書館 館長 (2)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的講師 (3) 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的文字作者 (4) 民視『快樂故事屋』節目嘉賓 (5)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 (6)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 (7) 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第十屆、第十一屆理事長 (8) 《書香季刊》總編輯 (9)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第54屆書香社會推動委員會委員 (10) 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 (11) 新北市圖書館選書小組委員 (12) 2017年文化部「線上主題書展——知識讀想1+N」 策展人 (13) 火金姑讀書會會長 (14) 櫻花草青少年小說讀書會會長 ◎歡迎來 FB 找我! Facebook: 蔡幸珍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靈靈》第七課

紀錄整裡:蔡幸珍 2010.9.23
—兒童哲學師資培訓課

      今天的探索團體帶領人是鳳。她一開始的開場白就說她今天是代打。所以完全沒準備。不過,她聽同學說反正備課時,楊老師說要把教材和教師手冊全看過一次,然後全部忘掉,所以和沒看是差不多的。楊老師說這不一樣,沒看和看過之後再把它忘記是不一樣的。聰明的你,知道差別在哪裡吧!










【共讀《靈靈》第七課】


      小鳳的指令很清楚,她說從我開始唸,然後是李曄老師,一個一個唸,從49頁唸到51頁的星星記號為止。唸完這段文章之後,鳳說其實這主題也是她家的問題。

      這一小段文章講的是慈慈和靈靈的父母不在家,靈靈高呼自由了,她可以做任何她想做的事。世界充滿無限的可能和自由。靈靈的姊姊不這麼認為,她認為她的爸媽雖然不在家,但是爸媽定的規矩還是要遵守。


      靈靈趁爸媽不在家時,樂得把一件件媽媽的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

      此時,靈靈的同學尹珊來靈靈家按門鈴。靈靈很高興要開門,慈慈卻反對,她說爸媽不在時,不可以讓陌生人進來,靈靈反駁,她們是同學,不是陌生人。好友尹珊聽到慈慈和靈靈的對話,為了不為難朋友而離去。


      靈靈覺得爸媽在家,她被爸媽管,爸媽不在,被姊姊管,靈靈躲進一堆鞋堆中說「這是我唯一自由的地方」。

      唸完這一段之後,鳳請板書小天使秀玲幫忙把同學們的問題寫在海報上。


【提問題】

      Q1: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才可以享有自由嗎?(玲)

      Q2:自由的時候,就一切都是可能的嗎?(庭蘭)

      Q3:誰是一家之主?(珍)

      Q4:怎樣才叫自由?(姿)

      Q5:又要守爸媽的規矩,又要聽慈慈的話,有很自由嗎?(均)

      Q6:什麼是真正的星期三?誠實可靠的星期三?(芳)

      Q7:自由的感覺不一定都是快樂的吧?(宥)

      Q8:我們會認識壞人嗎?(祖)

      Q9:50頁『靈靈躲進一堆鞋堆中說「這是我唯一自由的地方」』這句話,為什麼這時候是靈靈覺得唯一有自由的地方?(蘭)

      Q10:可以決定別人自由的人,就是真正自由的人嗎?(鳳)




【探索問題】

      鳳說看這些題目怎麼討論都會討論到自由。楊老師建議鳳把題目整個唸過一遍。鳳說除了Q3、Q6、Q8不是之外,其他都是討論自由。不過,我說Q3 也是討論自由。誰是一家之主,誰決定了別人的自由。

◎自由一定是快樂的嗎?

      祖率先發言,他說自由一定是快樂的吧!我則不這麼認為。我說有時有太多的選擇,反而會讓人覺得猶疑和徬徨,不一定是快樂的。


      曄則舉例說明,她到美國的賣場,看到她要買的東西,每一樣都很多的品牌可供選擇,一開始,她覺得哇~,好棒,有這麼多種可以選,後來,就覺得很混亂,很猶豫,到底該選什麼好。


     祖說所以有很多選擇是自由的,覺得很快樂。我說,快樂是一開始的感覺,但是後來就變成是猶豫、困擾的情緒。

      自由不自由是程度上的差異嗎?自由是一種感覺嗎?

      宥說:自由就是有規則,但可以不用遵守就是自由。




      大家聽了宥的發言,哈哈大笑。對啊!這樣真是自由啊!不過,這是自由還是特權呢?


◎自由的另一邊是什麼呢?

      蘭問:自由的另一邊是什麼呢?

      我說:自由的另一邊是不能選擇。是不自由。受限。局限。自由的另一邊是什麼呢?好有趣的問題。

      楊茂秀老師:自己做主就是自由嗎?

      曄提到輔大的一位神父曾說過「Born Free」,生而自由。

      祖說:我決定要遵守規矩,我能決定、我願意、我要遵守規矩是一種自由。


◎上課時,學生有去上廁所的自由嗎?

      楊茂秀問上課時,他去上廁所,這是一種自由嗎?

      鳳:雖然她是帶領人,但是上面還有個老大,老大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沒人可以管他。

於是楊茂秀老師離開教室,去上廁所。

      關於學生上課能不能去上廁所這事,是自由嗎?


      鄺老師是大學的教授。她說她一開學就把上課教室守則說清楚講明白。上課時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講得清清楚楚。 她認為

      (1)上課時要去上廁所是小學生的事,是小學生的特權。已經是大學生的人,應該在下課時間把這個需求搞定。

      (2)上課10分鐘之內,可以補點名,超過就不行補點名。上課不能說話,若是一定要說話,要用傳紙條的。

3) 學生要精神抖擻的來上課。

當鄺老師講到「學生要精神抖擻的來上課。」晨馬上訝異地回說「精神抖擻也可以規定嗎?」

曄也是大學的教授。她說她是自由派的。學生想去上廁所就去上廁所,上廁所是基本的生理需求。


◎有什麼是不能選擇的?

能選擇是一種自由,那有什麼是不能選擇的?

死是不能選擇的嗎?人可以自行決定什麼時候死嗎?大部份的人是不能決定什麼時候死,除非是自殺的人。

父母是不能選擇的嗎?孩子有沒有選擇父母的機會?一般說來,孩子是不能選擇出身,選擇父母的。可是如果父母離異時,如果父母打官司,法官會稍稍考慮孩子的意願。


孩子是不能選擇的嗎?大部份是不能選擇的。可是有人特別想生兒子時,例如大陸一胎化政策,如果發現懷的是女嬰,可能會墮胎。試管嬰兒算不算是一種選擇?有人懷孕初期是多包胎,請醫生減胎算不算是一種選擇?篩選 X 精子或是 Y 精子算不算是一種選擇。

我說神是不能選擇的。你可以選擇相信上帝或是不相信上帝。但是上帝的存在與否卻是你不能選擇的。上帝的存在與你是否相信無關,人也無法選擇上帝的存在。


◎自由度跟自己、別人有什麼相關?

自由度跟自己有什麼相關?自由度跟別人有什麼相關?

玲想到多年前李明依的一句廣告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在火車上高歌一曲,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嗎?可以嗎?會不會影響到別人?如果,在高歌一曲之前,先徵求火車上其他旅客的同意,是不是就可以?一個人在家洗澡時,在浴室裡高歌一曲,不可以嗎?自由是不是也要在尊重別人的情形下才能享受自由?

玲提到多年前的一位老師,他一開學就表明了遲到沒關係,只是遲到了的同學不要太張揚,靜靜地坐到自己的位子就可以了,不要干擾老師上課就好。玲認為她很喜歡這位老師對學生的包容和接納,還會告訴學生遲到了要怎麼處理。

儀:自由是不影響到別人的。

祖:自由是不是會和別人衝突?

曄:開放式的教育、有限度的自由、尊重的自由



◎自由和責任有關嗎?

我說小時候我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人,我的父母親對我很放心、很信任,所以他們給我很大的空間去選擇。而結婚生小孩之後,因為我很負責,所以照顧家庭,照顧小孩,反而自己的空間變小了,覺得不自由。結婚之前,因為負責任,所以自由度很大;結婚之後,因為負責任,自由度反而變小。

我為了上師培課,向先生請假每個星期六,請先生幫忙照顧小孩。課堂中,我回應了我為什麼用『請假』一詞。因為我覺得照顧孩子是我的責任,所以當我有事不能照顧他們的時候,我必須請託先生來照顧。

欲芳回應了一段的很玄的話。關於自由不自由,放棄不放棄,剝奪不剝奪的。有點玄。有點類似『會不會我自以為不自由的同時,我剝奪了別人的自由?』,和『自由是要人家給的嗎?』的意思,我有點記不得了。




◎自由和國家有關嗎?有領域性嗎?

      一開口說話,小蔣就請大家伸出一隻手,畫出一個圈圈,看看是不是也碰觸到別人。小蔣說談到自由和領域是有關係的。有些國家的法律規定這樣合法,可是在某些國家則不合法。到了什麼國家,就要遵守那個國家的法律。所以談論自由要把國家、領域考慮進去。

靜說大家覺得現在的發言討論是自由的嗎?

自由和規則、法令、尊重、責任、別人、國家、民情都有關係。

自由:自由以不影響他人權益的自由自由:我有選擇遵守規矩的自由自由:不按牌理出牌的自由




【回顧與分享】

討論到這裡,楊茂秀問大家滿意這樣的討論嗎?今天師培課來了幾位客人,楊茂秀老師請客人先回應。小蔣說他覺得討論太過自由,好像不太focus。他覺得討論來討論去好像都是在為自由下定義。

楊茂秀老師提到自由意志,提到權利(權力?)自由。『will』本身是不是就是『free』,他說經過很自由的談論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1)修正思考的過程(2)化成行為和信念。當時,我不太懂楊老師說的是什麼意思。不過,現在我想楊老師說的重點就是把教師手冊拿出來討論討論。

1)修正思考的過程:就是自己回答教師手冊的問題,或是和同學一起討論,透過教師手冊的提問與思考,幫助我們不斷地修正我們的思考。

2)化成行為和信念:拿教師手冊去和孩子討論教師手冊上的問題。




◎教師手冊像朋友

        楊老師一再提及教師手冊的重要性。他認為教師手冊可以當作是思考的鷹架,架構出我們的思考路徑。他也認為教師手冊像是朋友。沒事看看朋友,有事不要怕去找朋友。有空時去找朋友和朋友玩一玩。

        曄說這次她在師培課裡和大家一起看教師手冊,看到一些四年前沒看到的東西。楊茂秀老師回說:那是因為你過去覺得教師手冊簡單,你就不會尊重它。


Make connection

我問楊老師一個問題。問問題以先,我說請老師不要罵我。全班哄堂大笑。因為有時候我覺得我問的問題比較尖銳而且我有過老師並不會直接回答我的問題的經驗。所以我先這麼說。然後我問「老師說經過自由討論之後,接下來要做的事是(1)修正思考的過程(2)化成行為和信念。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楊老師說了一段話,大意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就是懷疑和相信的過程。Doubt 和 believe。針對問題,提出假設性的懷疑,根據所懷疑之處去研究查證,獲得結果,成了相信和信念。再次懷疑,再研究,取得believe。

雖然楊老師說了『doubt and believe理論』,說了『(1)修正思考的過程(2)化成行為和信念』。但我還是不明白這『doubt and believe理論』或是『(1)修正思考的過程(2)化成行為和信念』和我們先前的探索團體裡的自由討論有什麼關係,有什麼connection? 怎麼去make connection?我繼續追問老師這之間的connection,老師叫我自己去發現。

均回應,她說探索團體的討論,應該是讓左派思維人士和右派思維人士可以向中間靠攏過來。從最左邊的思維慢慢轉移到靠近中心,或是從最右邊的思維慢慢轉移到靠近中心,這種思維上的移動,應該就是化為行為和信念吧!

孟提到壹週刊和視覺上的自由,鄺也提到與人相處就會有自由的問題。楊茂秀老師還提到現象學十四講。大家可以再去看看現象學十四講。




Cases and Tools】

楊老師說有時候一直談抽象的東西,例如:自由、尊重,其實不能也不會單單只討論到自由或是尊重,往往會和其他的道德判斷,或是其他的抽象名詞談到一塊兒。和孩子談論類似自由的觀念時,可以用案例(cases)或是典例,再加上輔助的工具(Tools,Skills)來討論。這裡的輔助工具所說的不是鐵鎚之類的,而是與孩子談話討論時,所需具備的能力和素養。

依照我對楊老師的話的理解,cases 指的是故事或是思考案例,而tools指的是談論的技巧。楊老師引述馬克吐溫的話「如果你的工具只是鐵鎚,這世界的每一樣東西看起來會越來越像鐵釘。」

楊老師鼓勵大家去寫故事。譬如寫農夫、醫生、獵人這三人的對話。不同的人物,應該有不同的特性和價值觀,以致於說出來的話也會不一樣。幫別人寫對話,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幫他說話。

談完這些,楊老師帶大家一起討論一些教師手冊上的問題。

蘭問:為什麼設計這樣的問題?楊老師回答:有時候先不要問為什麼,先依照教師手冊的問題,直接去回答,也許在回答的過程中,在做的過程中,你就會瞭解為什麼設計這樣的題目。


Homework】

請拿出一張紙,把這張紙放入冰箱一星期,再拿出紙,以紙為第一人稱,寫出一篇文章。

聽到這個問題。依說:好新鮮的想法。曄說:因為放在冰箱嗎?全班哄堂大笑。蘭馬上問楊老師說:為什麼要做這問題?我笑著代替楊老師回答:做做看嘛!做了就知道為什麼了!


2 則留言:

  1. 乃誠和乃嘉看到關於『自由VS不自由』的象棋的畫作。

    乃誠說:哇!這『帥』太自由了吧!它都走出框框了。

    乃嘉說:『將』超不自由的,它不走也會被吃,往前走也會被『兵』吃,往右走也會被『俥』吃。

    乃誠說:哇!『炮』好自由,『卒』也很自由,它們都沒有走在線線上。

    乃嘉說:這『兵』不自由,因為它會被『車』吃掉。


    再回到真實的棋盤,兄弟倆你一言我ㄧ語地研究棋子的自由和不自由。

    回覆刪除
  2. 楊老師的這一段話深刻在我的心中,時不時都要拿出來想一下:我要設法去學習和運用18般武藝,用更寬廣的心和方式去推廣閱讀,讓我所分享的繪本更豐富、更多元,我也是為什麼我喜歡用『說故事達人的五花八門祕技大公開』當講題。恩,這也是我一邊推廣閱讀,一邊持續去聽講座,現在,我則在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念書的最重要原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