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蔡幸珍 2010.12.24 星期五
本篇文章,獲選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好文部落格”。
本篇文章同時刊登在親子天下2011年1-2月20期。
從我以故事媽媽的角度來詮釋『PISA』,就是孩子從故事中,發現故事的重點、摘要、理解故事的能力、和自己生活經驗結合的能力、贊不贊同故事的人物的看法和作法,贊同,為什麼贊同,根據的論點又是什麼,反對,為什麼反對,根據的論點又是什麼等等。也包含從故事的情節去推論故事之前發生的事,或是故事將來會怎麼發展等等。
目前,我在新莊榮富國小的晨光時間會講故事給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孩子聽,講完故事之後,我會讓孩子自由提問,並且將孩子的提問寫在黑板上,彼此之間,再根據孩子的提問繼續討論下去。讓孩子自由提問是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問問題和表達意見,討論,則是讓孩子有機會去傾聽別人的意見和表達自己的看法。假以時日,我想這些孩子會越來越能深入去思考以及發揮想像力、邏輯推理能力,也學習透過團體思考,讓彼此能擦出火花,想的更寬廣也更深入。之後,我會整理孩子的問題,紀錄下來,因為我也想知道孩子成長的軌跡。
PISA只能測驗個人的閱讀力,而這種透過故事思考的團體討論,孩子從中所學到的即席表達能力,問問題能力以及樂趣是PISA測驗不出來的。
2006年和2009年,台灣的PISA成績只退步1分。不能用這1分來計較和論斷老師的教學成果。不過,香港的測驗卷裡加入評價題,或是韓國的大學聯考有開放性問題,這倒是可以供專家學者和老師參考,是不是平日的教學中,有機會讓孩子能多一些機會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是有憑有據地論述自己的見解的機會。
老師出開放性題目讓孩子回答和讓孩子自由提問基本上都能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只是孩子自由提問時,能觀察出孩子主動關心的焦點是什麼,而不是被動回答老師關切的問題。
我覺得PISA是個可以供政府教育單位,專家學者參考整體學生閱讀力的統計資訊,但是,在PISA中拿高分,並不該是一種目的。而是整體台灣閱讀力進步的附屬的自然結果。
我認為有不同層次不同單位的改變或推動,或許可以提升台灣的閱讀力。
(1)教育部單位:大學聯考增加申論題,自古以來,總是考試影響教學,雖然是不應該的卻是普遍存在的事實。
(2)老師:老師在教室內,降低老師直接講解課本意思的比例,增加賞析或是評論的部份。
(3)孩子:減少孩子寫學習單和作業,把時間留給孩子自行去預習以及復習或者是閱讀課外書。化被動為主動。最起碼,讓孩子還留有一些閱讀課外書的時間。
(4)故事媽媽:推廣故事媽媽的培訓,讓故事媽媽能有機會以及有能力在晨光時間帶領孩子閱讀以及故事思考的討論。
(5)親子共讀:推廣親子共讀,不是只有孩子需要閱讀,大人也需要閱讀,透過和孩子共同一本書,可以增進與孩子之間的話題以及感情。自古以來,上行下效,總統愛讀書,政府官員也會跟著愛讀書。爸媽愛看書,孩子也會跟著愛看書。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和風氣。所以,不是一直推孩子閱讀,寫閱讀紀錄和感想,也是要推成人閱讀。
關於2010 國際閱讀教育論壇的講座紀錄,請點選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