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哲學教室第二章』(1) 課程側記
講師:黃桂冠老師
紀錄整理:蔡幸珍
日期:2010.6.12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師資培訓課,我早早就到了上課現場。實際上呢,這是師資培訓課的第四堂,所以我已經錯過三堂精彩的兒童哲學課。在今天以前,我是上過幾堂楊茂秀老師的『兒童哲學』的課。
老師黃桂冠也提早來到現場,我先和老師打招呼,順便閒聊一下。黃桂冠老師是台北市北投國小的資優班的老師。帶資優班已經超過20年了。她上的課是資優課程內『語文』、『社會』、『獨立調查研究』和『自然』中的語文的部份。老師在上『語文』課時,會把兒童哲學的思考探討帶入課程中。
因為已經是師資培訓課的第四堂課了,而黃老師則是第一次接觸我們,所以老師請大家分享以一句話來描述上兒童哲學課的感受。
上兒童哲學課是一種再發現自己和挑戰。
上兒童哲學課有一種探索的感覺,合作思考的氛圍和互動。
我說『上兒童哲學課』好像拿掉『兒童』也沒什麼差別,我覺得是在上哲學課,不特別認為是關乎兒童。
有人附議同學的看法,她認為上課是一種『撞擊』,又好像是撞球,一顆球被撞擊,又引發另一顆球被撞擊的連鎖反應。
有人認為上課是建立思考的習慣。
分享完對上兒童哲學課的看法之後,老師拿出 2 題基本數學題和1 題難度較深的數學題。當作是思考實驗。這數學題需要邏輯和推理。有同學很快地推出結果來,我則還沒有。不過,我知道將已知的部份確立下來,若是不知道的話,先大膽假設,若是假設不成立,則推翻,另作一個假設,如此反覆,直到假設可以推出一個符合所有條件的答案。先是1 個人自行解題,之後是二人一組解題,之後是所有的同學一起解最難的數學題。
中場休息時,有人問這樣的數學題和生活有什麼連結?我則是提問,解這些數學題和兒童哲學有什麼關係?
黃老師倒是提到,有時在市場或是有時與其他的老師閒聊時,怎麼樣將別人話語中的斷簡殘篇中組織起來,就需要這樣的邏輯和推理。
雖然,最後,每一題都有推出一個答案,但是,我心中的疑惑是,難道答案只有這一組嗎?有其它組的可能嗎?不過,這要花時間再把問題拿出來,繼續解解看,其他的假設是否也是成立。
終於進入到課程設計的『兒童哲學教室』的書的第二章。進行的方式是,每人先讀一段落,把這一章讀完。之後,老師請大家提問。然後紀錄提問人。
大家提問的問題如下:
什麼是應該?應該就一定要做嗎?(小鳳)
探討兒童哲學一定要從邏輯推論開始嗎? (幸珍)
像是楊茂秀教授在上課時,也喜歡拿一些數學題當思考實驗;這節課的黃老師也是解數學題,就連『兒童哲學教室』第二章的內容談的也是『所有』、『任一』、『沒有』等等。哲學就是從邏輯切入嗎?
『所有』和『任何』這二個詞意義士相同的嗎?(庭蘭)
就像10可以玩出不同的組合,語詞要如何玩出不同的解釋,而達成『玩』的目的?(幸珍)
其實,這個問題,我自己也不是表達的很清楚,這問題是小鳳在我和同學持續討論我想提問的過程中,幫忙紀錄下來的。我覺得其實那不是那麼符合我想問的,可是因為我也講不清楚,所以就將就將就。
書中提到
5 X 2 = 10
5 + 5 = 10
18 – 8 = 10
100 / 10 = 10
接著書中就提出語詞也可以像數學這樣玩嗎?書中舉的例子是爸爸這個詞也可以用『爹爹』或是『爹第』或是『阿爸』,我想問的是,這樣的例子比較簡單。我想問的是不同語詞也可以拿來拼拼湊湊,製造出一些相同的意義嗎?例如:落葉、松鼠、黃色可以組成秋天。風、枯草、微涼、蕭颯也可以組成秋天。松果、柿子、螃蟹也可以組成秋天。這個例子是我寫這篇文章時想到的,當時,我舉不出例子,而搞得有些同學似乎瞭解我的問題,有些同學就不知道我在問什麼?我當時舉的是楊茂秀教授的『原來老虎愛吃土』的詩,老師玩『老虎』、『吃』和『土』,大玩文字遊戲,當時我想到的是這個例子,是詞語遊戲。(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