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蔡幸珍老師是資深閱讀推廣者也是兒童文學作家,著有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和《東沙的守護神》,譯有《傷心黑洞》和《完美》。她經常上台北廣播電台「幸福生活館」和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分享故事,也常常到全國各地說演故事和演講,分享書的豐富和美好! 【現任】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華岡興業基金會故事師資培訓課講師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讓書去旅行』講座側記

『讓書去旅行』講座側記

蔡幸珍 2010.6.19
很開心!這篇文章同時刊登在NPO閱讀聯盟的閱讀學堂中的閱讀書房上。
請看這裡。




左:楊茂秀教授。右:雷鑲教授。

        今天我代表書香協會參加 NPO 舉辦的『讓書去旅行』的講座活動。地點是在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的 1 F  演講廳。『讓書去旅行』顧名思義是個推廣閱讀的活動。與談者有藝術家和插畫家雷驤老師、兒童哲學楊茂秀教授、師大圖書館館長陳昭珍教授和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釋覺培法師。楊茂秀教授是主持人。




左:雷鑲教授。中:陳昭珍教授。右:釋覺培。

        第一個談有關閱讀的是雷驤老師。雷驤老師分三個層次談閱讀。第一個是閱讀行為的內涵。若是持續一直工作,而不讀書,原先的讀書閱讀的基礎會淡化掉。雷驤老師舉一個實在的例子,有一名退伍軍人,說話含糊不清,原來是他原先聽力和語言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當兵時期,遭受不公平的對待和處罰,以至於聽力受損,因為聽力受損,連帶造成他聽不清楚自己的說話聲音,所以原本的言語能力就退化,說話變得咬字不清。雷驤老師想表達的是閱讀也是一樣的,若不持續閱讀,閱讀力也是會退化的。


    
        第二個是閱讀和感情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關連。雷驤老師舉的例子是楊茂秀老師有一次到他家做客,楊老師沒帶茶葉等伴手禮,倒是帶一個老包袱,包袱一打開,是一本書,楊老師為雷驤老師、雷驤老師的太太,和與會者朗誦了一首英文詩。雷驤老師到現在還記得那首詩,那個包袱的款式,而那首詩的文字彷彿飄蕩在雷驤老師家的空氣中。楊老師送的是無形的伴手禮,直到現在,雷驤老師還很珍惜和懷念。

        雷老師的閱讀方式是『雜讀』、『亂讀』、『沒有系統的讀』。有時,他讀了一本書的一章節,太感動了,他闔起書。暫停一下。先看下一本。暫停的原因是想要讓感動的情緒停留在心裡久一點。還有另一個原因,是不想被書中的某種敘事風格所局限。雷老師建議作為一個創作的人,不能只讀自己領域的書,即便不懂也要讀別的領域的書,即便誤解也無所謂。因為有時候,在雜讀的過程中,會有『閃光』出現。這『閃光』就是靈感。雷老師說他最怕別人來看他的書房,他會怕被別人看光自己的底藴的感覺。

        第三個層次雷老師談的是閱讀的生產源。雷老師說日本人口一億多人,台灣人口二千三百萬人,可是一年的出書量,台灣和日本倒是差不多,都是 4  萬冊左右。雷老師認為出版社有一種『賭博』的心態,『押寶』的心態,在編輯上和行銷上,並沒有太多著力,只等著推出的眾多書籍中,有一本暢銷書,這樣就能打平成本。出版太多的書,讀者在選書時,反而會花時間去挑好書。

        第二個談閱讀的是師大圖書館館長陳昭珍教授。陳昭珍教授小時候,家境貧苦,唯一接觸文字的機會是家中買肉時,包肉用的報紙,陳教授會利用報紙被送到灶裡焚燒之前,趕緊把報紙上的文字閱讀一遍,連廣告也不放過。陳昭珍教授ㄧ生的目標是希望這一代人有改變。而她認為『閱讀』帶來改變。她認為『推閱讀』不是只向偏遠地區的人推廣。『推閱讀』要從身邊的人推廣起。

        陳昭珍教授說完之後,楊教授詢問,是否有人要提問, 有人提問: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方式,『有趣』的『聽』的方式,讓別人喜歡閱讀?因為提問者認為現在普遍用寫閱讀心得報告的方式,有時是一種壓力,反倒不想閱讀。

另外,有人回應『趣味』是閱讀很重要的一個點。覺得閱讀『有趣』,才會繼續閱讀。有人說:閱讀是要培養當地的人閱讀,也出版當地語言的書。也有人提問:『送書去旅行』,除了送書之外,是不是還要搭配一位『說書者』?

 終場休息之後,釋覺培法師提出她推廣閱讀的經驗。他們推閱讀是不同的著力點和出發點。佛光會提出『佛法生活化,生活書香化』的理念。他們出發點是現代人有許多的煩惱和困難,一是『孤獨』,不被瞭解的孤獨。一是『焦慮』,資訊太多,來不及消化的焦慮。一是『選擇太多』,太多元,無從選擇的焦慮。他們認為佛法不應該是高超的、難懂的、抽象的以至於不被瞭解的打高空。他們認為佛法就是存在生活中。 


為什麼要生活書香化呢?生活中要有書香,透過閱讀,帶來生命的改變。他們認為書是個引子,從書中、文章中,談、談、談,談到與會者的每個人的生命和生活。透過交談和分享,人的一些困難會突破,生命會改變。他們積極向三群人推廣閱讀。一是不識字的歐吉桑、歐巴桑,二是只讀專業書籍的高知識分子,三是只讀教科書的青少年和兒童。想當然爾,推廣的難度很高。一開始,挫折很大。因為宣傳期時,宣導『閱讀好』,這觀念不難,大家都同意,可是教大家來讀書會,就是很大的問題。城市人說他們太忙,沒空。鄉下人說,他們不識字。退休老師說,他們叫了學生一輩子了,不想。


 成功推廣閱讀的轉折點是當讀書不是負擔時。當讀書沒有壓力時。大家就願意來讀書會了。所以,他們安排旅遊、安排下午茶,在旅遊時,夾雜一點讀書會時光,在下午茶,多加一篇文章分享。釋覺培法師也說他們嘗試『世界咖啡館』的讀書會,討論地很不錯。『世界咖啡館』的讀書會是大約四到五人一組,大家討論一個主題約三十分鐘,拆散換組,在接下來一個三十分鐘裡,每人要把聽到的意見綜合自己的看法,告訴別人,輪流數次,會激盪出許多不同的觀點。


左:陳昭珍教授。右:釋覺培法師。
釋覺培法師說了一個經典笑話:有一個種木瓜的農夫,加入讀書會,她所加入的讀書會是『唱詩』,用不同的調子唱詩,回到木瓜園時,農夫會對著木瓜樹唱詩,有一回,當地地震,別人家的木瓜樹全被震倒,就是他家的木瓜樹沒倒,這農夫的結論是:有讀過書的木瓜樹就是不一樣!

釋覺培法師聽別的教授說話時,頻頻點頭微笑,輪到她說話時,謙卑的態度、誠懇的神情、帶著熱情的心、縱使被拒絕也再接再勵去推廣閱讀的態度,深深吸引著我。


  釋覺培法師,是我第一次稍長的時間聽出家人講話。因為我本身的信仰是基督教,所以,我想,不知道她會傳什麼『佛法』嗎?可是,聽她講一番『佛法生活化,生活書香化』的理念,我倒是蠻認同的。她提的現代人常見的『孤單』、『焦慮』、『選擇太多』的處境,我也覺得如此。還有,她說『讀書會』本身,書不是重點,只是引子,引導我們去關照內心,去傾聽別人的說話,去閱讀『別人生命的故事』的奇妙大書。她所秀的照片,都是大場子,好幾千人的照片。讀書小組則是10多人的場子,地點非常的家常。公園的一隅、家庭等等。還真的看到80多歲白髮蒼蒼的老阿嬤在讀書。他們從2001年推動到現在,好幾波,一波又一波,讀書會小組的人來來去去,小組生生滅滅,不變的是,他們持續推動閱讀的熱情。其中,她說到讀書會帶領人重要的是『傾聽』,對別人的話有回應,對別人的故事好奇,願意問下去,挖下去。這點,和毛毛蟲的兒童哲學探討會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正,對釋覺培法師的印象大好,覺得她的態度謙卑、好學、說話幽默、頭腦清晰。


  雷驤老師,這是我第二次聽雷老師的講座。雷驤老師熱愛閱讀,有他自己的一套閱讀方式。據我這二次的觀察,雷老師的頭腦裡帶著批判,但是他的心很溫暖,對人很好,對於別人的要求,他總是做到讓人『揪感心』的程度。雷老師是個很認真的人。第一堂課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說寫文章時,要找到『自己的語彙』。咦!好玩!什麼是『自己的語彙』?他當時舉的例子是把『安慰』倒過來就是『慰安』。


  讀者讀到『慰安』時,因為不習慣,會有一點停頓,在這停頓的霎那,讀者會去思考,會去感覺作家的語彙。白目的我問:會不會讀者覺得編輯太差勁了?字都打錯了,還沒挑出來?雷老師說,用多了,讀者看上下文的意思,就會懂了。我自己剛剛開始寫文章,經營部落格,我把『自己的語彙』這個觀念,放在心裡,有時寫著寫著,就會想想有沒有什麼新的詞,是我沒用過的。有沒有新的描述方式,會比較好呢?還有,會去注意繪本中的文本的『用詞遣字』。我原本看繪本是比較『故事導向』,第一時間,會先集中在故事的發展,對於一些旁枝,不是主要劇情,我會覺得不重要,經過雷老師這麼一提點,我會更用心去看待文字。


我和雷驤老師的合影。

 雷老師提到楊茂秀教授問他:讀不讀以前讀過的書,有什麼感想?楊教授提唱『重讀好書』。關於『重讀好書』,我最近倒是有個心得。


 這二天,我在寫繪本的小論文,關於繪本中的環保意識。我舉的例子是『海之生』這本繪本,記得第一次接觸是宋佩老師和黃迺毓老師在GoodTV的『遇見圖畫書』的節目中介紹,介紹的很精彩,我很是佩服宋佩老師的口才和分析繪本的觀點。可是,當我自己買了伊勢英子的『山之生』、『海之生』和『天鵝』繪本時,我看了一會兒,並看不出那麼有深度的內涵,甚至可說看不懂的程度,每本書大概都有10多處以上搞不清楚的地方,充滿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寫或是作者要交代這些細節的疑惑。


 最近,有一次我在毛毛蟲帶讀書會時,我帶了這三本繪本去分享和討論。我自己發現,經過這二年在各個繪本讀書會中流轉的我,看這三本繪本的角度不同了,看到的深度也不同,我可以接收到一些作者、繪者想要表達的生命情感訊息部份。不過,這當然是我對這作品的解讀,並不能代表作者或是繪者一定是這意思。


我和宋珮老師合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