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我的身份很多元: (1) 新樹幼兒圖書館 館長 (2)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的講師 (3) 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的文字作者 (4) 民視『快樂故事屋』節目嘉賓 (5)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 (6)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 (7) 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第十屆、第十一屆理事長 (8) 《書香季刊》總編輯 (9)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第54屆書香社會推動委員會委員 (10) 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 (11) 新北市圖書館選書小組委員 (12) 2017年文化部「線上主題書展——知識讀想1+N」 策展人 (13) 火金姑讀書會會長 (14) 櫻花草青少年小說讀書會會長 ◎歡迎來 FB 找我! Facebook: 蔡幸珍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看『兒童哲學教授楊茂秀的電視專訪』的感動!

兒童哲學教授楊茂秀的電視專訪

蔡幸珍  2010.6.14

      看這個電視專訪,勝過我上10堂兒童哲學課。這一段電視專訪算是精華,也算是大補帖。我也喜歡蔡詩萍的介紹、鋪陳和提問的部份。



      其實,楊教授在上電視專訪和上課是很不一樣的。在課堂上,他是用『思考』和『提問』以及『程序權威』而不是『兒童哲學教授』的專業身分在教課。


      在電視專訪中,楊教授對蔡詩萍的提問會『實問實答』。不會故弄玄虛或是反問。而在課堂中,除了楊老師的詩或是文章,其餘關於同學的提問,楊老師不喜歡直接回答。常常是中立,讓同學彼此討論,有幾次,有直接問老師,希望得知老師的觀點而不可得,我想,老師也許想,若是他說出他的想法,也許大家基於『尊重專業』的習慣,使得討論停止。老師提到『合作』的『思考』和『探索』的『團體』的觀點。


      看電視專訪時,有幾點觸動到我:
  
      楊教授對哲學有興趣,但是他有興趣的部份,是生活中的哲學,不是研究哲學論文的哲學。他覺得在學校學哲學,就是讀一大堆哲學大師的作品以及學者對這些作品的解析。最痛苦的事是他讀康德的相關研究分析,這些分析,把康德的哲學精神搞得複雜萬千,可是當他接觸到康德的原著時,發現沒那麼難,而且也很有趣。


      楊教授覺得蘇格拉底也是在市場在路上與人對話,本身並沒有著作。楊教授認為哲學是一種『Doing Philosophy』。要實地去做去生活的學問,不只是『學術』。


      我剛剛有提到楊老師對蔡詩萍的提問,實問實答。可是,他上課時,並不會這麼作。他不認為做老師的一定要提供答案。還有,縱使學生提問題,也不一定能在課堂上直接討論出答案。還有一個問題,不一定在談論的時候,馬上會產生答案。
看了老師這段專訪,我知道,我以前的習慣是提問之後,習慣別人給我答案,習慣老師給我答案,否則,就對懸而不決的問題,感到不滿足。


      專訪中的一些故事,其實老師在課堂中講過這些小故事。有些故事,我在楊老師的著作中看過,在他的課程中聽過,然後,現在又在電視專訪看到,我的感受是隨著我的兒童哲學接觸的時間越久,越能從老師的故事和話語,得到些啓示。有些楊老師的話,第一次聽、第二次聽、第N次聽,真的有不同的領受。


      『兒童哲學』與『哲學』有什麼不同?是我上『兒童哲學課』直到如今,常存在我心的問題,『兒童哲學』是比大人淺顯的哲學嗎?還有我在上課的討論或是談詩或是談文章,整個進行的過程,並不覺得跟『兒童』有什麼關係?不過,在專訪中,楊教授說兒童哲學不是將『哲學』『water down』,讓哲學稀釋變得比較淺顯,讓兒童懂。楊教授覺得教育喜歡用單元,設計單元教學,由易到難,讓孩子學習。可是,對孩子而言,什麼是簡單?什麼是難?孩子會的就是簡單,孩子不會的就是難。大人覺得難得部份,孩子不一定覺得難。孩子喜歡用簡單的言語去問宇宙超級複雜的問題。


      蔡詩萍問到到底孩子要在毛毛蟲基金會去上兒童哲學課去學兒童哲學還是在家中學?楊老師認為最好還是在家中學。在家中怎麼學哲學?老師舉的例子是『養寵物』。當孩子要求養寵物時,談著談著就會談到有些媽媽常常抱怨養寵物養到最後都是她在養寵物,變成是她的責任。和孩子『談責任』,也可以是兒童哲學。有兒童哲學素養的家長,可以引發哲學的對話。否之,也可以是直接『媽媽說了算』的權威方式。端看家長是怎麼和孩子對話的。所以『和孩子談話』、『好好聽孩子說話』,也可以算是兒童哲學的很重要的一部份。


     我的觀察:也有一些可以當哲學來討論的議題,可是如果直接變成家規,就很可惜了。例如: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長的要求,包含我自己,對孩子要求,先盡完自己的責任,做完功課,再做自己喜歡的事。可是常常做完功課之後,就沒有足夠充裕的時間做自己想作的事。


      孩子到底可以不可以先做想要的事,再做應該做的事?我的實地經驗是孩子常常沒有節制,玩了之後很難收心,孩子常常認為自己短時間就可以搞定自己的作業,若是太晚開始寫作業,等完成時,上床時間就已經很晚了,孩子到底能不能、該不該為自己得功課負責、為自己的晚睡負責、為自己的賴床負責?


       




兒童哲學教授楊茂秀的電視專訪
http://www.mactv.com.tw/mactv/video.htm?sid=25534&bitrate=350k&classid=11

3 則留言:

  1. 覺得楊老師說得很多點,我都很想回應一下。
    很想再多看一遍。再多聽一遍楊老師說的話。

    第一次覺得楊老師的話,可以『咀嚼』,而且有越嚼越香,回甘的味道!

    回覆刪除
  2. 楊老師說得很多話,我覺得很棒!

    譬如:學習、學習、學會學習。
    譬如:母語是怎學的?是孩子生活中自然學會的。邏輯也是。在生活中學會的。

    問問題就是一種『自學』的功夫吧!
    問問題不代表老師就要給答案。可是問問題會幫助自己思考,問了一個問題之後,會再繼續問下一個問題,就這麼問問問,就這麼找找找,有時就想通了,學會了。所以問問題也是一種學習的能力吧!

    回覆刪除

  3. 「楊老師不喜歡直接回答。常常是中立,讓同學彼此討論,有幾次,有直接問老師,希望得知老師的觀點而不可得
    」。
    關於這點讓我想起上次在火金姑讀書會甘老師的課,當時有一個問題也是有這樣的一個情形,回來後我一直在想帶領討論時這未嘗不是一種方法,只是帶領者與聽課者經常陷入這樣的迷思。這真的是一個需要學習的課題,感謝您的這篇文章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