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黃婉玲
地點:和美山步道附近的山區。
黃婉玲老師專門研究石頭和蕨類植物。繼上次精彩的金瓜石之旅,這次為新莊社大同學帶來的是另一堂精彩絕倫的蕨類入門課程。
褐色長條紋的部分是山蘇的孢子囊群。 |
蕨類有遠古時代的蕨類(約3億多年前)、古代蕨類(約2億多年前)和近代蕨類(約3億多年前)。隨著地球環境的變化,蕨類也演化出一套生存法則。
蕨類、蕨類,臺灣是溫暖多雨的亞熱帶,地勢落差大,林相豐富,共有600多種蕨類,其中特有種約70多種,光是辨認這些蕨類,就『覺』得好『累』。
蕨類是地球上比種子植物、開花植物出現的早的物種。主要特徵如下:
(1)孢子囊。
(2)幼葉大多捲曲成『問號』的形狀。
(3)辨識區分不同的蕨類,大多以葉子為辨識的主體,如:葉子的外形(一回、二回、三回)、單葉、複葉、孢子囊。
(4)蕨類的生殖器為配殖體,是孢子成熟離開母株後,長成的配殖體,配殖體常成心型,心型凹槽處有藏卵器,心型下方則有藏精器。精子經水游至藏卵器結合,生出孢子體。
遠古時代,地球處於多氧時代,當時的蕨類約有30公尺高,維管束是蕨類的吸管,吸收水分、運送水分。當時的孢子囊是厚孢子囊。隨著地球的變化,蕨類分支成二,一是維持厚孢子囊,另一則是往薄孢子囊發展。厚孢子囊的孢子成熟,孢子囊裂開,孢子往下墜落,所以子株常分佈于蕨類母株的附近。
有些蕨類希望能夠散佈更遠,於是演化出環帶,試圖藉由環帶的彈力將孢子送至更遠的地方。
包膜是保護孢子囊群的東西,也是蕨類的一種進化的。
隨著開花植物的出現,遠古蕨類拼不過,於是高大的蕨類慢慢往低矮的蕨類發展,所需的陽光、水分跟著減少,增加生存的機率。
關於孢子的成熟,遠古時代的蕨類是同一時間成熟(孢子囊群裡的孢子囊同時成熟),慢慢演化成漸熟,最後演化成混熟(孢子囊群裡的孢子囊在不同的時間裡成熟,以增加生存的機率)。
環帶的有無、包膜的有無、孢子囊混熟與否、孢子囊的厚薄等等,都是遠古蕨類物種和近代蕨類的區別。
蕨類裡的枕頭、關節,都是用來調節水分的。觀音座蓮的葉柄與羽軸之間,有隆起的葉枕(俗稱枕頭)是用以調節水分之用。陽光強而且水分少時,關閉,讓葉下垂,減少葉面曝曬陽光的面積以及減少蒸散作用。水分充足時,開通,葉面部下垂。
長葉腎蕨的關節也是用來調節水分之用。當水分不充裕時,葉軸的關節關閉水分的供應,葉片缺少水分而枯乾掉落。
腎蕨 |
(1)腎蕨的葉軸從正面看,可以看到葉軸,但是從背面看,因為腎蕨的葉子有小耳朵(羽軸基部的耳狀突起),將葉軸覆蓋住,看不到葉軸。
(2)毛葉腎蕨葉背密生毛狀鱗片,葉軸清晰可見。(3)長葉腎蕨的葉子比較長。長葉腎蕨著生在樹幹上,因為葉長下垂,若生長於路面,常被踐踏傷亡。所謂著生,就是單純住宿不付房租,但是也沒用房東的水電。著生的話,並沒有吸收樹幹的養分。
更多腎蕨、毛葉腎蕨和長葉腎蕨的資訊,請見這裡。
腎蕨。從頁的背面看不到葉軸。 |
腎蕨。從葉的正面可以看到葉軸。一回羽狀複葉。 |
長葉腎蕨。長葉腎蕨多著生於樹幹上。 |
台灣圓腺蕨。台灣圓腺蕨和烏毛蕨是豆豆二人組。特徵是下方數對葉子突然縮收成耳狀。戲稱豆豆。 |
臺灣圓腺蕨。二回羽狀複葉。 |
?? |
?? |
?? |
觀音座蓮的葉柄與羽軸之間,有隆起的葉枕(俗稱枕頭)是用以調節水分之用。 |
觀音座蓮的葉柄與羽軸之間,有隆起的葉枕(俗稱枕頭)是用以調節水分之用。 |
臺灣車前蕨。孢子囊生長於葉脈的溝處。 |
?? |
葉子生長中....尚未分裂.... |
葉子生長中....尚未分裂.... |
腎蕨 |
鱗蓋鳳尾蕨。環保小尖兵。吸收土壤裡的重金屬砷。 |
鱗蓋鳳尾蕨。 |
芒萁。假二分岔。中間有休眠芽,所以不是真正的二分岔。 |
?? |
杯狀蓋骨碎補(兔腳蕨) |
杯狀蓋骨碎補(兔腳蕨) |
鳳尾蕨 |
筆筒樹的筆筒。 |
筆筒樹的筆筒。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