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蔡幸珍老師是資深閱讀推廣者也是兒童文學作家,著有圖畫書《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和《東沙的守護神》,譯有《傷心黑洞》和《完美》。她經常上台北廣播電台「幸福生活館」和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分享故事,也常常到全國各地說演故事和演講,分享書的豐富和美好! 【現任】 台北廣播電台FM93.1 『幸福生活館』節目嘉賓、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教育好夥伴』節目嘉賓、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華岡興業基金會故事師資培訓課講師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2012/10/12閱讀競爭力論壇

文:蔡幸珍 2012.10.13


     我帶著好大的期待來聽曾志朗院士演講,對於『閱讀競爭力』這麼大的講題,曾志朗院士和高希均教授會從什麼樣的角度來切入呢
左二:遠見雜誌副社長暨總編輯楊瑪利。左三: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高希均。左四: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左五: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王立行。左六:教育部常務次長陳益興。
蔡幸珍。
2012/10/12閱讀競爭力論壇的流程表
◎遠間閱讀大調查:


     論壇的一開始,彭杏珠和大家分享2012年《遠見》雜誌針對親子閱讀議題的電話訪問調查結果。本次《遠見》民調針對全國22縣市有15歲以下子女的家庭,進行親子閱讀的電話訪問調查,樣本規模:1149人。調查時間:2012/6/27至2012/7/4。


      有93.1%受訪家長支持孩子閱讀與生活或考試無關的書籍。過去一年來,每位家長平均花費3645元,買課外讀物給孩子。

       最近一個月每天都有跟孩子一起看書或說故事的有11.5%,常常(2至3天)的有17.4%,偶爾(一週一次)的有22.5%,很少(二週以上一次)的有4%,這些加總起來,總共有55.4%的家庭有親子共讀。




       臺灣的閱讀推廣有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級學校、圖書館、民間團體共同的努力!

      賴杏珠提到教育部最早將閱讀列為政策推廣是曾志朗就任教育部長時,於2000年7月公佈為期三年的『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


      書香文化推廣協會成立於1996年4月15日,這二個日期一比對,就知道,民間的閱讀推廣早於政府的政策。


新北市新店區建立全台灣第一間青少年圖書館。
◎貴賓致詞:

       教育部常務次長陳益興和與會者分享教育部的教育希望工程

        (1)培育人才,取代升學率。
        (2)以務本的教育取代偏輕的教育。
        (3)以適性追夢,取代考試追分。
        (4)以陽光少年取代艱辛學子。
        (5)消弭教育現狀的三大不均:A.高中高職不均 B.城鄉不均 C.公私立不均
        (6)培養全人發展的學風,取代考試偏風
        (7)建立溫暖人文的家庭和學習型的社會
        (8)...
      
      我覺得陳益興陳述的這些教育理念非常好,只是需要去落實,在觀念上和實質上去推動,將理念化成實際的政策!      

◎贈書儀式:

      《遠見雜誌》發行人暨總編輯致贈300本《遠見雜誌》給臺灣的學校,由教育部常務次長陳益興代表接受。



◎專題演講:閱讀落差就是生命落差!

         曾志朗院士和洪蘭教授,這一對夫婦長期致力於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以及閱讀的推廣。

      曾志朗院士透過許多張腦部活化示意圖的投影片,讓大家的了解當人類處於休息、閱讀圖像、閱讀文字、聽音樂等不同的活動時,腦部的不同部分神經元也正各司其職,有不同的活化程度和傳導。









這一張投影片,說明曾志朗院士何以提出閱讀落差就是生命的落差的觀點。
      從曾志朗院士的演講中,我理解到腦部符合『用進廢退』原理,越常常閱讀、思考、刺激腦部、使用腦部,神經元所形成的網路會越活絡,就是越聰明!不同的活動,使用到不同的腦部,圖像閱讀和文字閱讀,使用的區域是不一樣的。說話、運動、畫畫....等活動,使用的大腦區塊又是不一樣的。大腦也會總合所有的刺激進行判斷,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的教育強調多元的原因之一。
      
      這又讓我想起日本真鍋博的12根天線的說法。真鍋博曾經說過,人頭頂上要有12支天線,接收各樣的訊息,接收了之後,要分門別類,才能彙整成有用的資訊。真鍋博所謂的頭頂上要有12支天線,也就是大量閱讀和接觸各種資訊的意思。

◎專題演講:國家競爭力從閱讀競爭力開始!


     高希均生在南京,長在大陸,13歲來到臺灣,到美國留學,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榮譽教授。他是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董事長。

     他說了幾個和閱讀和教育有關的小故事。

      他說小時候國小4年級、5年級左右,他家的王大媽常會託他寫信給她的兒子,過年的時候,要幫兒子帶書、鉛筆、文具等給他,要她的兒子當個乖孩子,好好讀書。讀書是走出貧窮的好方法!

      高希均說他和李遠哲、連戰同年紀,小時候,他們都看過《開明少年》,《開明少年》滋養了他們年少時的生命,所以,他也創辦《未來少年》(英文名:Global Kids),期待這樣的一份雜誌能擴大青少年的視野。

《未來少年》19期的封面

      高希均認為青年人失業,要負責任的人是青年人自己,不是政府。高希均說閱讀救自己,他推薦他寫過一本書《閱讀救自己:50年學習的腳印》。

      從高希均的專題演講中,我得到的結論就是,要閱讀,要思考,來增進自己的競爭力! 



高希均

◎交流座談時間:


     交流座談時間,有人問到家長不閱讀怎麼辦?有人問到對數位閱讀的浪潮的看法?

     曾志朗提到家長不閱讀時,有幾種作法:

    (1)老師代替家長,老師陪伴學生閱讀。
    (2)讓家長真能了解親子共讀的美好。曾志朗說親子共讀時,父母和孩子在閱讀時中,偶爾的抬頭互望,彼此的心領神會,那是一種心靈的溝通。
    (3)就是請洪蘭去演講,去推廣閱讀。
    (4)藉由圖書館的力量:曾志朗舉三灣圖書館,館方人員每星期的說故事時間,多麼的美好!
     
      此外,曾志朗也提到民間閱讀推廣做的很好!譬如:愛的書庫。


      高希均說家長不閱讀,就直接放棄家長,將希望放在下一代。只要家長願意掏錢買書給孩子看就好。他笑著說難怪《未來少年》雜誌賣得比《遠見》雜誌好。

      高希均的這個說法和小魯的發行人陳衛平的說法有點類似,閱讀習慣的培養是要從小開始,小時候,沒有建立閱讀習慣的人,長大後,不容易再建立。



      曾志朗說紙本的閱讀是整體的閱讀,而數位的閱讀,很多時候是片段的閱讀,網路固然讓資料收集方便許多,然而,這些透過網路收集的東西,如果只是儲存在電腦裡,而不是消化吸收儲存在人腦裡,很多時候,這些資訊就僅是存在電腦裡,而不能適時的發揮功能。

      不過,如果是電子書,完完整整的閱讀一本電子書,和完完整整的閱讀一本紙本的文字書,那麼閱讀的效益就幾乎沒什麼差別,只是閱讀的工具不同而已。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這一場閱讀競爭力論壇舉辦的地點,就在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的第六大樓科技大樓的B2國際會議廳。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的環校的綠化景觀非常美麗,令人印象深刻!







      這場講座,我看到《遠見》的閱讀調查的數據,我心裡是覺得臺灣的閱讀力已經不錯啦!大家不要被數據嚇到。就像半杯水一樣,看到的是已經有的半杯水,還是那空的半杯水。我覺得閱讀固然非常重要,但生命不該只是閱讀,只是唸書。

《遠見》315期的封面

      我看到《遠見》315期P.258頁中的一段話「臺灣學生為樂趣而讀的比例達82.7%,遠高於OECD62.6%的平均比例,評量結果卻排名23,『顯示學習效果不彰,很多學生都白讀了。』」,我對於臺灣學生為樂趣而讀達82.7%大聲歡呼,卻對『評量結果卻排名23,『顯示學習效果不彰,很多學生都白讀了。』大大感到不以為然。

      我覺得這樣的推論太簡單了。全世界那麼多國家,臺灣排到第23名,已經很讚啦!要拍拍掌啦!如果為了衝刺拿到PISA的好成績,大大強調閱讀策略,讓閱讀變得不那麼有趣,反倒是一大損失啊!

      就像是推閱讀,如果要求學生每閱讀一本書,就一定要寫小書蟲,寫閱讀心得,那反而會讓學生不想看書了。偶一為之,寫寫小書蟲,寫寫閱讀心得,畫畫圖來表達閱讀的收穫是很好的事,但,如果每一次,每一本書都這樣做,那就是很大的壓力了。




      

5 則留言:

  1. Very detailed and responsive it is I would say from your reflections. Keep moving forward via comprehensible reading!

    回覆刪除
  2.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我當在聽PISA,聽閱讀競爭力時,我總算想,孩子是什麼?孩子自己怎麼看PISA這事,需要去拼PISA第一名嗎? 我想到的是,是第一名才算有競爭力嗎?

    當面對台灣的學者或是媒體紛紛用『不幸地』、『遺憾地』、『退步』來形容2009台灣的PISA 成績比2006退步等等,老師教學方式錯誤,一片撻伐聲響起時,Prof. John H.A.L de Jong 一開口就說,他認為台灣的PISA 成績比許多西方國家還好。已經很棒了。他鼓勵我們要說『We are good but we can be better.』

    在一則報導裡,我看到臺灣是快樂國家的倒數第一名。我不知道你會怎麼看這則報導。但是,我很高興臺灣是在快樂國家這一組當中~而不是在痛苦國家這一組當中~OECD只是呈現一些客觀的數據,讓主政者施政有個參考的客觀依據,不是要每個國家卯起來比拼第一名~

    閱讀有時就是單純的閱讀,單純的享受。閱讀有機會能共讀能討論,很好,偶爾,閱讀一本書(圖畫書)『之後』,如果能夠做到『文本分析』、『心得感受分享』、『兒童哲學式的提問與討論』、進而『創作』(短詩、書寫心得、畫圖等等),那也是一種享受。更多我對閱讀的看法,請見http://210.240.1.43/~readpaper/index.php?id=299

    回覆刪除
  3. 昨晚2012/10/18的床前故事,我講唐代傳奇,柳毅傳,講沒多久,乃嘉就能往下講,原來他看過『未來少年』雜誌中,廖玉蕙改寫自『柳毅傳』的『小龍女的眼淚』~

    真是呼應我曾說過了一句話:

    我覺得透過閱讀,小孩能獲取超越爸爸媽媽能給予的知識,擴張自己的疆界,建立自己價值觀等。(By 蔡幸珍 2011/3/25)

    參加2012/10/12閱讀競爭力論壇時,主辦單位贈送給我2本『未來少年』雜誌,我把『未來少年』雜誌,請他看看,再告訴我要不要訂購。乃嘉一翻,一看到有『漫畫』和『笑話』,二話不說,就說要訂購。

    床前故事時間,乃嘉將『未來少年』中小朋友寫信問楊老師的問題都說給我聽,昨晚又講『小龍女的眼淚中』的錢塘君現身的場面給我聽。

    我自己也看了『未來少年』雜誌,我看的那期雜誌,作者有廖玉蕙、朱天衣、吳若權、哲也、林世仁、蔡穎卿....哇!都是臺灣的知名作家,為兒童超刀寫故事,真好!

    回覆刪除